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基于“治未病”的灸法对2型糖尿病预防效果及其机制的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生命科学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通过灸法对正常大鼠和实验性2型糖尿病SD大鼠造模过程中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的实验观察,探究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灸疗法对糖尿病的预防性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糖尿病的防治寻找一种简、验、廉、便的治疗手段,符合人们对糖尿病防治日趋迫切的要求,为临床提供参考。
- 详细介绍:
- 本实验取20只SPF级SD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艾灸组,每组各10只。第一阶段,对艾灸组大鼠施灸,对照组不施灸,14d后各自采血测定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血脂四项;第二阶段,上述采血结束3d后对两组大鼠灌胃葡萄糖,测定糖耐量,此两阶段实验目的为观察艾灸对正常大鼠糖代谢的影响;第三阶段,两组大鼠用高脂高糖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法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同时继续对艾灸组施灸,对照组不施灸,造模成功后,记录造模成功的时间,采血测定血清胰岛素和血脂四项,此阶段实验为观察艾灸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施灸均遵循基于“治未病”理论灸法的操作方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 通过灸法对正常大鼠和实验性2型糖尿病SD大鼠造模过程中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的实验观察,从而为糖尿病的防治寻找一种简、验、廉、便的治疗手段,为临床提供参考。 基本思路: 运用灸法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选取两组穴位分灸,观察灸法对正常大鼠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以糖尿病的发病原理为依据,研究灸法对预防糖尿病的效果及作用机理。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一、科学性 1“治未病”是中医养生保健的精髓 2灸法“治未病”应用广泛,效果明显 3灸法应用于糖尿病古已有之,临床有效 4、研究方法合理,研究方案具体可行,技术路线清晰 二、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①糖尿病慎用灸法,临床报道甚少 ②灸法用于预防糖尿病的记载仅见于古代文献,尚未见其在实验研究方面的报道 ③本研究组穴先后天兼顾,阴阳同调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调查表明,中国是糖尿病最多发的国家。作为一种终生疾病,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寻求简便有效的糖尿病预防手段成为显得尤为迫切。 “治未病”理论在灸法应用中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现今灸法仍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我们提出基于“治未病”理论的灸法预防糖尿病,旨在为糖尿病防治难题寻找一种新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推广祖国医学。
学术论文摘要
-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治未病”理论的灸法对正常大鼠和2型糖尿病SD大鼠造模过程中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作用。方法:在运用灸法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制订研究方案,选取然谷、关元、足三里、肾俞、三阴交和胰俞组成两组分灸,观察灸法对正常大鼠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以糖尿病的发病原理为依据,进一步观察分灸以上穴位对2型糖尿病SD大鼠造模过程中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艾灸组正常大鼠的血糖、血脂、糖耐量和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艾灸组大鼠能明显降低注射STZ 2wk后血糖(P<0.05),减少糖尿病大鼠体重下降量(P<0.05);但对血脂四项和糖耐量没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灸法对正常大鼠无明显影响,对2型糖尿病大鼠可减缓体重下降程度,明显降低血糖水平,有效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的进展。至于灸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脂四项和调控糖耐量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获奖情况
- 无。
鉴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1] Yang Wenying.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090-101.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 [3]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 蔺云桂,等.灸法治疗消渴病的初步观察[J].中医杂志,1985,(9):52. [5] 刘立公,顾杰,方东行.消渴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4,(2):13-14. [6] 王华,梁凤霞.“双固一通"针灸法与疾病防治[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4):3-5. [7] 聂绪强,俞林花,陈怀红等.吴茱萸次碱对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的干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0,26(7):872-6. [8] 张芳林,李果,刘优萍等.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糖代谢特征分析[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2,10(1):17-19. [9] 郭学军,邹移海,吴凌等.链脲佐菌素诱导SD和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因素[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8,16(4):301-304.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2型糖尿病中医理论 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又互为因果,初起以燥热为主,继则阴虚燥热互见,后则以阴虚为主。 根据上述病机,中医治疗采用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基本原则,并根据肺、胃、脾、肾病位的偏重不同,阴虚燥热,阴精亏损,气阴两虚征候的情况,配合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及润肺、养胃、健脾、滋身等法为治。阴阳俱虚者,则应阴阳俱补。夹瘀者则宜活血化瘀。合并心脑疾病、水肿、眼疾、痈疽、肺痨、肢体麻木等病证者,又当视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补肺健脾、滋养肝肾、益气养血、通络祛风、清热解毒、化瘀除湿等治法 2.灸法在糖尿病防治中应用 最早见于唐代《千金要方》中“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致痈疽赢瘦而死,亦忌有所误伤……”,认为针灸易致疮疡故需慎用,与现代医学研究观点一致。因此限制了当今灸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仅见零星临床报道,如蔺云桂氏等用隔姜灸法治疗消渴病 ,取足三里、中皖、命门等[5];马兆勤氏等用艾段温针隔橘皮灸治疗糖尿病,取液门、阳池、胰俞、三焦俞等[6]。实验研究方面多集中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阴茎勃起等方面,但尚需可靠成果。 与治疗相比,古代用灸法预防此病文献繁多。而在对 93种古医籍中用针灸治疗消渴的内容统计结果显示,常用穴位为承浆、然谷、太溪、关元、肾俞、水沟、金津玉液、足三里等,常用经络为膀胱经、任脉、肾经、肝经和脾经。常用部位集中在足阴、头面、背部和腹部[7]。而实验研究上尚未发现具体报道。 (三)基于“治未病”理论的灸法 “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中医朴素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前者注重养生保健以增强正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后者关注邪正交争的情况,亦有“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见性治疗之法。 基于“治未病”理论的灸法,是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坚持以扶正气、固护先后天为本,结合循经辨证和对症治疗,选穴、组穴并借用灸法作用于这些穴位,达到预防疾病、疗疾防变作用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