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
小类:
经济
简介:
传统Cobb-Douglas生产函数估计的资本和劳动力产出弹性,反映的只是整个研究时期的一个平均水平,适用于估计整个研究时期的平均贡献率,但用于估计逐期贡献率很可能是有偏的甚至是有误的。本文提出利用非参数模型、变系数模型、可变参数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替代收入份额法,估计不同时期资本和劳动力的时变产出弹性,为生产率增长测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详细介绍:
本文立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从时变产出弹性出发,结合现代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利用非参数和半参数模型、变系数模型、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首次系统提出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模型,用于估计不同时期资本和劳动力的时变产出弹性,为科学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实证结果表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具有更好的统计性质。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从时变产出弹性出发,结合现代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利用非参数和半参数模型、变系数模型、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首次系统地提出时变弹性生产函数,用于估计不同时期资本和劳动力的时变产出弹性,从而为科学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正是从时变产出弹性出发,结合现代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利用非参数和半参数模型、变系数模型、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首次系统地提出时变弹性生产函数,用于估计不同时期资本和劳动力的时变产出弹性,从而为科学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相比较,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估计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逐期贡献率确实存在一定的误差:在1998-2005年期间,资本贡献率平均低估了2.56个百分点,劳动力贡献率平均高估了0.24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平均高估了2.32个百分点。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为科学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作品摘要

由于缺乏资本价格等国民核算资料,收入份额法在我国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传统Cobb-Douglas生产函数估计的资本和劳动力产出弹性,反映的只是整个研究时期的一个平均水平,适用于估计整个研究时期的平均贡献率,但用于估计逐期贡献率很可能是有偏的甚至是有误的。本文提出利用非参数模型、变系数模型、可变参数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替代收入份额法,估计不同时期资本和劳动力的时变产出弹性,为生产率增长测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实证结果表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具有更好的统计性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一文发表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经济学权威学术期刊《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8卷第2期上。《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一文 《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一文被《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等经济学权威期刊引用多次,获得同行关注,取得一定的学术影响。

参考文献

Cobb-Douglas生产函数成功地刻画了新古典稳态经济增长模型中生产要素分配份额较强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吻合新古典模型稳态平衡的“卡尔多事实”。Cobb-Douglas生产函数较好地刻画发达国家市场竞争相对完全、生产要素分配份额相对较为稳定的情况,但是未能反映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不断变化的事实。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估计的产出弹性替代生产要素平均份额可能是合适的,但用于替代整个研究时期生产要素分配份额并用于逐期要素贡献率测算,所得的结论很可能是有偏的甚至有误的。《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正是从时变产出弹性出发,结合现代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利用非参数和半参数模型、变系数模型、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首次系统地提出时变弹性生产函数,用于估计不同时期资本和劳动力的时变产出弹性,从而为科学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实证结果表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具有更好的统计性质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如何正确认识和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是国内学术界长期争论焦点之一,许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争论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资本存量的估算问题。早期的资本存量测算一般做法是使用各种替代方法,估计结果有所区别。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出版发行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等系列书籍之后,资本存量的测算得到很大的发展。张军等(2004)为正确测算我国资本存量提供了规范化思路。 其次是技术水平A的替代问题。准确地测定总量生产函数需要选择技术水平的合意替代变量。张军和施少华(2003)以时间趋势项代替技术水平。包群、许和连、赖明勇(2003)选择贸易开放度。曹吉云(2007)以第三产业劳动力投入占比作为技术水平的替代变量。许冰、章上峰(2008)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看成是时间t的非参数模型。总之,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的研究结果在10.13%-48%之间(徐英等,2006),可以说迥然不同。 最后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确认识问题。Krugman (1994)对东亚增长模式的批评挑起东亚奇迹的争论,也促进了对全要素生产率更加深入的认识。郑玉歆(1999,2007)提出应该认识到全要素生产率的阶段性特征,林毅夫和任若恩(2007)全面回顾了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的发展方法及意义,林毅夫和苏剑(2007)根据要素禀赋结构提出转换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应使得经济的生产成本最小化,等等。 以上文献对做出了创新性和规范性的研究贡献,笔者阅后深受启发, 不禁为这些开创性工作叫好。同时笔者注意到,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是逐期变化的,因而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也应该是时变的。但是,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估计得到的产出弹性是固定常数,它们反映的只是整个研究时期的一个平均产出弹性水平,未能反映不同时期资本和劳动力的收入份额的变化。因此,该方法仅适用于估计整个研究时期的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贡献率,但是用于估计逐期贡献率很可能是有偏的甚至有误的。 这个问题显然非常重要,但是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正是从资本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的时变性出发,提出利用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模型代确定不同时期的时变产出弹性,从而为科学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