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公众视野下晋江城市体育品牌形象的调查
小类:
哲学
简介:
此课题是指导教师许月云老师的国家课题下的一个小课题,花费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对晋江城市形象的调查
详细介绍: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就晋江城市整体形象、晋江城市体育形象对晋江内部、外部公众各600人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表明:在晋江城市整体形象调查中,内部观者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外部观者,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整体形象的五大因素中,内外部公众感受差异性最大的是政府形象,差异性最小的则是居民形象,经济形象在内外公众的评价中都处于最高水平。晋江内外公众对晋江体育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有着高度显著性差异,对各因子的知晓度和知名度方面,都是内部公众高于外部公众。应继续加强经济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改善技术、降低污染,从而提高晋江整体形象;建立群众体育长效机制,多组织精品体育赛事,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体育主管部门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做好宣传,同时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支持和鼓励,从而提高晋江城市体育形象。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撰写目的 展开公众视野下晋江城市形象、城市体育品牌形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现状的调查与评价,将为晋江城市形象的改善和提升,晋江城市体育品牌形象的塑造、传播和营销二、基本思路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就内外部观者视野中晋江城市的体育形象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在文献调查、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并据此提出晋江城市形象的改善和提升,晋江城市体育品牌形象的塑造、传播和营销发展路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从理论层面,借鉴城市营销学的理论与方法,尝试将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理论移植城市体育形象,构建城市体育形象识别系统维度和评价。 2.从实证层面,首次通过晋江城市内部观者和外部观者系统对晋江市的城市的整体形象个城市体育品牌形象进行了调查与评价,为晋江“体育城市”的塑造和营销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依据 综合了既往学者的研究,并借鉴城市营销学的理论与方法,尝试将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理论移植城市体育形象,构建城市体育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维度和评价。 二)实践意义 从实证层面,通过晋江城市内部观者和外部观者系统对晋江市的城市体育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进行了调查与评价,为晋江城市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在晋江“体育城市”品牌形象打造和城市营销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作品摘要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就晋江城市整体形象、晋江城市体育品牌形象对晋江内部、外部公众各600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内部受众分为政府部门、企业、雇员和市民等四类人群;外部受众分为上级及周边政府、外来投资者、旅客(观光旅客、商务旅客、会议旅客)、外来就业者四类人群。 晋江城市整体形象研究表明:内部观者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外部观者,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等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建议政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对“外来工”这一特殊群体,更应做实事,逐步缩小内外公众之间的感受差异性。继续加强经济建设,并在不断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努力改善技术、降低污染,提高晋江环境形象;建立群众体育长效机制,多组织精品体育赛事,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体育主管部门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做好宣传,同时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支持和鼓励等,从而提高晋江城市体育形象。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泉州市社会实践作品比赛获得市级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徐康宁.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鲍明晓.论体育在促进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 【3】周细琴.城市体育与城市形象[J].体育世界,2010,7 【4】李怀亮,任锦鸾,刘志强.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 【5】许月云等.侨乡乡镇居民体育参与者体育活动特征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6,(10) 【6】范宝坊,许月云,许红峰. 侨乡晋江富裕乡镇居民体育价值观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2006(12) 【7】施永康.晋江经验与泉州现象[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

调查方式

1文献法 2访谈法 3问卷调查法 4数理统计法 5比较分析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文献表明:自1996年以来,通过对大量的城市体育形象的相关文献检索,城市体育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系统:城市体育理念系统研究、城市体育视觉系统研究和城市体育行为系统研究。 1 城市体育形象研究 1.1关于城市体育理念研究 如2007年刘蓉等《北京2008人文奥运形象树立的基点与核心理念》,2005年赵方珂等《关于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2006年朱瑛等《现代体育与城市形象建设》,2006年郑晓炎《体育运营城市中人居环境的文化视角》,该层面通过对城市的体育历史脉络与体育文化渊源进行追溯、梳理、整合、分析和提炼,从而提出城市体育理念的基点、效用与构建途径等。并认为城市体育理念是城市体育形象的核心,是城市体育形象的根。 1.2 关于城市体育行为研究 如2008年赵渺希《竞技体育对城市知名度的影响分析———以英超传统强队为例》,2004年沈建华等《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形象的塑造》,2007年王武生等《2010 年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发展的影响》,2008年钟素娇《我国城市民众体育行为影响因素调查》, 1.3 关于城市体育视觉研究 如邢尊明《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研究》,2009年刘严键等《世博会视角下城市景观体育的地位与作用研究》,2001年吴必强《体育建筑是城市的形象亮点》,2008年樊可《体育建筑与城市形象塑造》,2009年胡强,关中美《国内体育建筑的建筑形象探析》,该层面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的体育建筑与城市体育形象的研究,指出体育建筑通过参与塑造城市形象,成为城市文化特征的物质载体。 纵观有关成果可见:在研究范畴上,众多学者的研究都集中于城市体育形象的焦点和热点,主要体现在城市体育视觉形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举办过大型赛事的体育建筑,过度集中会导致多数研究大体相似,十分缺乏自主性,对城市的体育形象研究无法整体和系统。在实证层面上,主要体现在城市体育理念研究,众多学者的研究多数属于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在实证层面上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最后在所有文献中可发现在整体重视程度上,众多学者的研究大多重视视觉形象的建设,轻视行为形象的建设,忽视理念形象的建设。理念形象应是基础,只有促进理念形象的建设,才会产生更富有创新的构思,实现个性城市,大大提高城市的体育形象。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