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河南省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以洛阳、郑州、漯河三市为例
小类:
经济
简介:
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转型面临的新课题。目前我国在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管理及教育事业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针对以上问题,调研团队以河南省洛阳、郑州、漯河3市为调查对象,走访了2613位村民、103家企业及咨询多位专家,开展12场座谈会。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总结,从政府、企业及农民自身等各个层面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详细介绍:
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转型面临的新课题。自2005年下半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尽管我国在发展新农村经济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然而,在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管理及教育事业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针对以上问题,调研团队以河南省洛阳、郑州、漯河3市及其所辖偃师市、伊川县、惠济区、临颍县等8县(区、市)为调查对象,走访了2613位村民,103家企业,咨询十多位专家,开展了12场座谈会。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总结,从政府、企业及农民自身等各个层面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同时,团队在调研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网》、《河南省党建网》、《河南新农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进一步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推进起到了宣传和推广的作用。 本作品结合河南省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整合新农村企业、健全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新农村农民职业教育等建议,以期达到对指导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借鉴作用。

作品图片

  • 河南省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以洛阳、郑州、漯河三市为例
  • 河南省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以洛阳、郑州、漯河三市为例
  • 河南省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以洛阳、郑州、漯河三市为例
  • 河南省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以洛阳、郑州、漯河三市为例
  • 河南省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以洛阳、郑州、漯河三市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通过对河南省多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居民消费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教育状况、劳动力思想意识和素质、公共事业建设及周边企业建设影响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旨在反映河南省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在对相关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变现有企业附加值以及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的建议,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寻求到新的途径至关重要。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选择性的对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漯河市及其所辖偃师市、伊川县、惠济区、临颍县等8县(区、市)等地区的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对更快更好地发展河南省新农村经济提出了建议,这不仅对改善河南省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条件大有裨益,对于指导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通过对河南省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如何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同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改善教育状况,提升农民劳动力思想意识和素质,发展周边企业建设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借鉴价值。而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解决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品摘要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东部地区,它不仅是一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近日,国务院原则同意把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而河南省整个省域都涵盖在中原经济区的范围之内,因此将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中原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关于河南省新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对指导整个中原经济区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小组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对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漯河市及其所辖偃师市、伊川县、惠济区、临颍县等8县(区、市)的农村就业状况、居民消费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教育状况、公共事业建设及周边企业建设影响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在现有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模式下,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仍不容乐观,农村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周边企业发展、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事业建设及教育与思想素质方面凸显诸多问题和矛盾冲突,严重影响到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本研究以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提出了通过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深入整合新农村企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以及发展第三产业来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寻求到新的途径至关重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获河南科技大学第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刘常青.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4,(26):9~10. [2]沈静字,戴蓬军,邓俊淼.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农业经济,2004(3):56~57. [3]于炳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思考[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3):6~8. [4]周绍森,胡德龙,杨泽民.发展农村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光明日报,2005-12-7. [5]郭荣朝.“南街村模式”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6,(01). [6]张晓霞.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农业考古.2006,(3):247~252. [7]贾崇吉,周应萍.加快陕西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J]理论导刊,2007,(05). [8]刘丽,向龙斌,周坤龙.论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 [9]孟志辉.论农村经济发展的文化阻滞力[J].安徽农业科学,2007,(10). [10]陆益龙,王成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比较——凤阳县小岗村和赵庄的经验[J].江淮论坛.2007年4期. [11]胡广坤.引导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国统一战线2008,(3). [12]朱新方.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8年3期. [13]丁孝智,季六祥.政府组织型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广东德庆县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8年8期. [14]刘洪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2009,(03). [15]姜岩.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 [16]刘翠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2009,(02). [17]吴敬川,李寒松.浅谈新农村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 [18]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J].中国合作经济,2010,(07). [19]申家杰,袁志雄,吕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0,(07).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国内学者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如何增收、周边经济环境的改善等。国内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研究较多。迟福林在《以政府转型为基本目标——论“十一五”时期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到经济体制转轨,建议“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应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徐元明在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顾、时代特征及推进策略》中鼓励招商引资的同时进行自主创业;王金聪等人在《农村经济问题与研究》中提到三个策略:一、以稳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二、以统筹发展为长期战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以政府行为调整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董蓉在《论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的原因及对策》中指出了我国产品附加值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有关提升产品附加值的策略。 从研究成果上看,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如何使农民增收、周边经济环境的改善及企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然而大多数研究成果职能针对个别的,并没能从各个角度全面分析和解决国内各地区新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问题,同时研究成果也缺乏对实际状况的深入调查,导致在一定程度上理论联系不上实际的脱节现象,未能完全发挥理论指导作用。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保障、农村企业发展及教育问题等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这些方面的假设,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对河南省多个区域的新农村经济调查研究,将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一反映出来,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指导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