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成长环境对择业方向的影响 --基于河南省高校的调查分析
小类:
教育
简介:
大学生择业方向的选择是基于其个人性格、个人需求、职业认知等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上产生的。根据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理论,这些因素的形成是受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基于此设想,我们呢着重探讨个人,家庭和学校因素对个人的毕业倾向、职业类型、工作地点、薪金期望等做了统计与于相关分析。
详细介绍:
作品简介: 现今社会上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调查研究比较多,但是学术界关于成长环境对大学生择业方向影响的研究还比较空白,对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建构的研究则更少,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初衷。 这一研究课题是将目前大学生的择业方向概括为四个要素:毕业方向的选择、期望的职业类型、薪金期望和工作地点。将成长环境分为三部分:个人、家庭环境、大学环境因素,在研究中侧重于实证研究,不...(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我们将目前大学生的择业方向概括为四个要素:毕业方向的选择、期望的职业类型、薪金期望和工作地点。将成长环境分为三部分:个人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大学环境因素。按照需要将调查的内容汇编成调查问卷,以分层和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单变量统计和双变量相关分析。并据此向教育部门、家长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以更好的应对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课题组较侧重于实证研究,不同于描述性报告,所得结论有较强的数据支撑,并对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和代表性进行了分类检定。选取调查对象时采用了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以保证样本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先进性:学术界关于成长环境对择业方向的影响研究还比较空白,对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建构的研究则更少。本次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成长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可以弥补现今理论研究的空白;其次,能够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了解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开展职业教育提供依据;再次,本次调查能够为大学生自主择业和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作品摘要

伴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政策的变化,大学生已经从以往的被动求职者转变成为了具有主动权的角色。然而,现在的就业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如何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该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如何有针对的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和有关资料,本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将目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分为四个因变量,即将大学生择业方向的特点概...(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3,(3). [2]陈继成.大学生择业观变化因素探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6,(6):26-27. [3]王军著.国外大学生就业促进手段对我国的启示[J].黑河学刊,2005,(3). [4]朱绵庆著.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2):11-13 [5...(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研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徐伟东、孙艳平在其《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到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学校环境中提出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是大学生明确工作动机,工作适应性以及工作目标,逐步形成是和本人特点的职业目标,从而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奠定坚实基础。学校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客观评价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行科...(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