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接受与纳入——近百年甲骨文书法可持续发展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哲学
- 简介:
-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以解读古文字的办法看待甲骨文书法艺术,或者以现有的五体书的创作模式来生搬硬套甲骨文书法创作,这种方法是不切合事物发展特性的。该课题以现代书法的视角对于甲骨文现代书法创作等诸多方面展开论述,不仅对古老的甲骨艺术审美——原生态美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现代甲骨文书法艺术也有一个全新的审视。将在艺术领域丰富现代书法的创作层次,在创作繁荣的“读图时代”更加强调书学研究的重要性。
- 详细介绍:
- 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指出:“甲骨学需要研究甲骨文本身的书法,也应重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实践,从中获得启发。甲骨文研究是艰深的科学,但如能加以艺术的角度和眼光,枯燥的世界将会生动起来。” 在甲骨文书法时空断裂的历史背景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重大变革的现实境遇之影响下,20世纪甲骨文书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从“接受”的角度来看,20世纪甲骨文书法呈现出由从有限接受到扩大...(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该课题旨在说明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只有首先回归、体验先民创造出的原生态甲骨文书法,继而融入对自己的个性和艺术情趣,才有可能真正纳入甲骨文书法的艺术创造,实现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该课题尊重前人甲骨学及甲骨文书法研究成果,在对此前有关甲骨文及甲骨文书法等零散材料整理、纳弃的同时,站在艺术的角度,从“接受”和“纳入”着手对近百年来甲骨文书法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全面和系统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该课题引用前人研究甲骨文书法发展的著作,借鉴甲骨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以及被学者考释出来的甲骨文字,努力寻找学术支撑;切合甲骨文书法发展实际,以及大量的图片、数据等相关资料研究举证阐述;用辩证的思维,历史的科学的发展眼光去探究、剖析甲骨文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该课题以独特的视角关注近百年来甲骨文书法的可持续发展,更探求其时代学术背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该课题立足实践,在当代文化语境及甲骨文书法艺术审美的大环境下研究和解读甲骨文书法,在此基础上并对甲骨文书法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作客观的阐述,使其更有效地纳入甲骨文书法本体世界,实现甲骨文书法的可持续发展,以寻求当代甲骨文书法可以选择的适当策略。 该课题不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关注近百年甲骨文书法作品,还能利用有利条件对甲骨文原片进行细致分析,因此,我们可以预见,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 在甲骨文书法时空断裂的历史背景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重大变革的现实境遇之影响下,近百年甲骨文书法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从“接受”的角度来看,近百年甲骨文书法呈现出由从优先接收到扩大接受的发展态势;从“纳入”的角度来看,近百年甲骨文书法表现为外在性纳入与内在性纳入的变动。历史的发展表明,尽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甲骨文书法已被大范围、全方位地接受,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在总体上还...(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宋镇豪《甲骨文》,《中国书法大辞典》,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年月。 2、詹钰元《论殷代的甲骨文书法艺术》,《中日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4年。 3、王宇信,《谈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 4、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5、郭绍虞,《从书法中窥视字体的演变》,《现代...(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民国初期,王懿荣、王襄、刘锷、罗振玉等看待甲骨文,主要是从古文字、训诂释义角度出发。他们对甲骨文所构成的视觉空间的美、对书法所凭借的艺术语汇和契刻线条的价值、对甲骨文与中国文字形态演变的关系、与象形文字的关系,在当时没有得以重视。 郭沫若曾就甲骨文的艺术性问题提出过很好的见解,但在民初直到30年代,他的《卜辞通纂》也还是在学术上的文字整理与训释,而没有对甲骨文的艺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