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中美高校录取推荐制的比较研究以及启示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教育
- 简介:
- 本文基于中国教育实情,针对现在关于北大实名推荐制的争论,通过比较中美高校录取推荐制的异同,结合资料和调查成果,分析该推荐制在中国的现状,提出一份高校在录取方式有参考意义的调查报告,找出该制度存在和实施意义,提出一种有助于高校录取方式多元化,教育机会公平和缩小地域教育差距的探索性参考。
- 详细介绍:
- 基于中国教育实情,针对现在关于北大实名推荐制的争论,通过比较中美高校录取推荐制的异同,结合资料和调查成果,分析该推荐制在中国试行的现状,提出一份高校在录取方式有参考意义的调查报告,找出该制度存在和实施意义,提出一种有助于高校录取方式多元化,教育机会公平和缩小地域教育差距的探索性参考。 因该课题所涉及的方面极为繁杂,故本文对于具体教育体制背景的分析,社会环境背景的分析等方面只做简要的概述,重点放于录取制度的本身,特别是条例操作问题,以及特定体制和环境下该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本文一共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是通过历史资料找出中国历史上的存在的推荐制的特点; 第二步是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出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一些特点; 第三步是通过现有资料对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在录取方式的改革尝试做一简要阐述; 第四步是通过调查问卷,个人采访等方式调查社会关心点以及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录取推荐制; 第五步是通过以上推荐制度的资料和信息分析出为我国高等教育录取制度带来的启示。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基于中国教育实情,针对现在关于北大实名推荐制的争论,通过比较中美高校录取推荐制的异同,结合调查成果,分析该推荐制在中国的现状,提出一份高校在录取方式有参考意义的调查报告,找出该制度存在和实施意义,提出一种有助于高校录取方式多元化,教育机会公平和缩小地域教育差距的探索性参考。 因该课题所涉及的方面极为繁杂,故重点放于录取制度的条例操作方面,以及特定体制和环境下该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依据:1,美国很多高校有推荐制度;2,中国历史上有过推荐制度;3,2009年北大提出“校长实名推荐制”,引起社会上争论;4,根据哲学原理,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必有其不足之处; 本作品的先进和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对中美推荐制的异同比较,针对中国推荐制的制度和现状,提出一种对高校录取方式多元化,教育机会公平和地域教育水平差距等的启示和具有对完善推荐制具有参考性意义的探索性调查报告。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文针对的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录取推荐制度的发展模式和趋势,结合美国历史上的推荐制度的变迁以及现阶段采用的推荐制度,参考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实行的自主招生制度,提出一份对我国高校录取方式多元化,教育机会公平和地域教育水平差距等的启示和具有对完善我国高校录取推荐制度具有参考意义的探索性调查报告。
作品摘要
- 本文梳理和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录取推荐制,美国大学所施行的录取方式中的推荐制度,以及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所做的改革尝试。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媒体上各阶层的意见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录取制度特别是推荐制度存在着灵活性不强,多样性不够明显,缺乏灵活的自主性等问题,应该增加高考考试次数,再分专业高考,在录取制度上,扩大高校选拔录取方式上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等,以完善我国的高校录取制度特别是推荐制度。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2011年5月29日云南省青年学术科技节获得省级二等奖;
参考文献
- 材料中的对比数据: 态度类型 所占比例 支持,质疑或保留意见的理由 支持型 34.4% 此举是高考招生改革很好的尝试,更强调录取方式多样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很好的体现 质疑型 59.7% 未体现公平性,对偏才,怪才作用不大,故违背了原始意义,改革作用不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主动性和违规空隙 观望型 6.9% 有利有弊,看其后如何发展 具体的参考文件: 1,“中美高校录取推荐制的比较研究”的课题调查问卷; 2, 《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试行方案》; 3,《北京大学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 4,《北京大学2010年获得推荐资格的中学及校长名单》; 5,《北京大学2011年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具体流程》; 6,《上海复旦大学2010年推出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方案(面试欲录取)》; 7,《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验方案》; 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 [1] Brubacher, John S. & Willis Rudy.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7 [2] Clark Kerr. 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3 [3] Kandel, Isaaac L. Examinations and Their Substitu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arnegie Foundation, Bulletin, 1936 [4] 冯生尧,谢瑶妮《美国高校入学评价制度之启示》【M】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6月第三期
调查方式
- 走访,分区域问卷,人员介绍,个别访谈,文献检索,期刊资料收集,数据统计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本文主要梳理和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录取推荐制,美国大学所施行的录取方式中的推荐制度,以及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所做的改革尝试。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媒体上各阶层的意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录取制度特别是推荐制度存在着的问题,并得出相关启示。 在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中,有以下方面的研究: (1)有的课题文章主要针对于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比较,如冯生尧,谢瑶妮《美国高校入学评价制度之启示》【M】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6月第三期等; (2)有的课题文章主要研究我国考试制度或录取制度的变迁,如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9 ;柴瑛.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 【J】. 江苏:镇江高专学报等; (3)有的课题文章主要研究美国高校录取制度或高校教育制度,如吴向明 《美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Bowen, William G. Martin A. Kurzweil & Eugene M. Tobin. Equity and Excellence in American High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5等; (4)还有的文章主要针对于某一高校的改革尝试,如唐安国,李小波。不拘一格选人才--从复旦,交大的招生改革谈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势【J】。复旦教育论坛,2006,(3),5-7等; (5)更多的课题文章主要针对于美国教育制度对于我国高校录取制度的影响,如李玲玲 《美国大学的招生体制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第132期等。 中美两国高校录取制度的推荐制度具有可比性,互补性,和灵活性。对此,既包括我国历史上录取制度特别是推荐制度的变迁,又阐述美国高校录取制度和推荐制度的变迁,既对我国现有教育制度下的推荐制度的阐释,又有现阶段对我国各高校所作出的尝试的具体理解的专门课题研究还不是很多,故本文尝试基于各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制度层面涵括以上所有方面,又利用调查问卷对社会各阶层进行专项采访,合理的利用报纸期刊的评论,以期针对中国推荐制的制度和现状,提出一种对高校录取方式多元化,教育机会公平和地域教育水平差距等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