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内侧前额叶皮质GABAAα1R的变化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生命科学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处GABAAα1R的变化。先建立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CI)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对大鼠进行痛阈检测,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mPFC处GABAAα1R的表达含量,结果显示mPFC处GABAAα1R的表达增多。本研究提示mPFC处GABAAα1R的上调可能是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机制之一。
- 详细介绍:
-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的一类常见疾病,至今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以往研究发现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主要与情绪和认知行为有关,而另一研究表明神经性疼痛可以导致mPFC的重塑,提示mPFC可能与疼痛的情绪性调控有关。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最重要的抑制性神...(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处GABAAα1R的变化。 基本思路: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3):对照(Con)组,假手术(Sham)组和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CI)组。按Bennett法建立CCI模型,于术前1天和术后1,4,7,10和14天观察大鼠疼痛模型机械痛域和热痛阈值的变化,再检测大鼠mPFC处组织GABAAα1R的表达含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实验采用整体动物实验和组织学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先建立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C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检测实验动物的痛阈,再采用分子生物学的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mPFC处GABAAα1R的表达含量。在国内首次报道了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的内侧前额叶皮质处GABAAα1R的蛋白表达出现上调变化。该课题研究方法科学,数据真实,结论可靠。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慢性顽固的疼痛症状,一般止痛药物无法缓解,对这种疼痛疾病的研究一直为专业人员所高度重视。本研究表明大鼠mPFC脑区GABAAα1R的上调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有关。这就为进一步认识mPFC和GABAAα1R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资料,也为研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药物提供了一种可选择方案,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学术论文摘要
-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处GABAAα1R的变化。 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3):对照(Con)组,假手术(Sham)组和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组。按Bennett法建立CCI模型,于术前1d和术后1,4,...(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
- 论文《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内侧前额叶皮质处GABAAα1R的变化》已被《中华麻醉学杂志》接受,待发表。
鉴定结果
- 该课题通过了潍坊医学院专家评委的鉴定,被立为潍坊医学院2009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编号KX2009013)
参考文献
- [1] Bennett GJ, Xie YK.A peripheral mononeuropathy in rat that produces disorders of pain sensation like those seen in man.Pain, 1988, 33(1):87-107. [2] Millecamps M, Centeno MV, Berra HH, et...(查看更多)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的一类常见疾病,至今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Bennett等建立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模型(CCI)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随着疼痛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伤害性刺激传导至大脑产生痛觉,其信息的感受、传导和整合过程相当复杂,存在于中枢和外周不同部位的多种受体、通道以及胞内信号分子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信息的传导过程。目前证实介入的成分有N-甲基-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