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的反思--贵州麻山地区脱贫脱困之路调查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以贵州麻山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为起点,从该地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特征切入,循序分析导致该地区陷入贫困陷阱根源。在此基础上,引入纳尔逊、纳克斯及缪尔达尔等人的理论,提炼出该地区存在的贫困循环链和贫困子陷阱。指出麻山地区要彻底跳出贫困循环陷阱,脱离经济低水平发展状态就应阻断贫困再生的内在机制,引进能促进发展的外部因子,打破循环链条。最后提出六条政策性脱贫建议。
详细介绍:
作品首先是对麻山地区进行地域界定,把麻山六县的同类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麻山地区的基本情况。经分析对比后决定以长顺县代化镇作为样本节点。从代化镇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特征切入分析,结合纳克斯、缪尔达尔等人的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理论,参考国内学者对贫困陷阱和贫困循环的研究,得出麻山地区的贫困症结所在。概括提炼出四因素致贫论,其中包括了四个子陷阱即环境要素制约型贫困陷阱、物质资本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基础设施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和人口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错综交织的循环链扣是麻山地区难以摆脱贫困的根源,对此,我们提出要跳出这些贫困陷阱,脱离这种低水平均衡状态,就应千方百计阻断产生贫困再生和贫困循环纠结的内在机制,引进有利于刺激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形成麻山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上提出了六条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1.从理论上探讨出一些关于贫困地区走出贫困陷阱,避免再次陷入贫困循环的方法;2.希望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引起社会和学术界关注以麻山地区为代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基本思路:首先以贵州支教为契机进行实地调研,其次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造成该地区贫困陷阱和贫困循环的具体原因,同时引入贫困陷阱和循环理论,提炼得出调研结论,最后提出政策性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1.采用科学抽象法、抽象演绎法和比较分析法;2.运用纳克斯等人的科学理论;3.所得结论从特殊到一般的升华,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先进性:把贫困陷阱与循环理论与代化镇基本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提出四因素致贫论,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独特之处:1.把贫困陷阱与循环理论与具体案例(代化镇)相结合,提出四因素致贫论;2.提出“21模式”并为当地政府设计了可操作的项目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通过对贵州麻山地区的研究,引起社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麻山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现状,探究该地区的脱贫之路,也为当地政府规划该地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2、分析麻山地区陷入贫困陷阱、贫困循环的原因,探讨相应的对策出路。由典型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我国西部贫困山区的脱贫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我们能为麻山地区农民的代言人,向政府和社会反馈他们的农民的心声。

作品摘要

《贫困陷阱与贫困循环的反思——贵州麻山地区脱贫脱困之路调查研究》调研报告,首先紧紧抓住了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背景和贵州省“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小环境,着重从贵州麻山地区收入水平低下、劳动力外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方面入手说明麻山地区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循序分析了导致该地区陷入贫困循环陷阱的原因,即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压力大和发展资金不足等因素是麻山地区贫困积累、循环的致命病灶。其次引入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等人的理论,深入分析得出麻山地区存在四因素贫困循环链的结论,它由四个贫困子陷阱相互嵌套而成。在此基础上得出调研结论:即错综交织循环链扣是麻山地区难以摆脱贫困的根源,提出要跳出这些贫困陷阱,就应阻断产生贫困再生和贫困循环纠结的内在机制,引进有利于刺激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形成麻山地区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最后我们提出六条政策性建议:即克服财政扶贫阻力,扩大公共产品投入;构建服务型政府,创新经济制度;宽渠道发展农村金融,多方式盘活民间资本;培养新型农民提高人口素质,转移剩余劳力控制人口数量;两种途径合理利用资源,三大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开发立体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车维汉.发展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2.施薇薇.欠发达地区如何走出贫困的循环积累-兼评缪尔达尔“循环积累因果理论”.乡镇经济,2008(2). 3.韩劲.走出贫困循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8. 4.陈柳钦. 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研究[J].东南学术,2002,(6). 5.赵璟,孔艳,秦海龙.云南贫困山区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 6.徐霞辉.毕节试验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M].乌蒙论坛,2006(4). 7.王海民,李小云.贫困研究的历史脉络与最新进展评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第26卷,(3). 8.赵玉亮,邓宏图.制度与贫困:以中国农村贫困的制度成因为例[J].经济科学,2009(1).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会议、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文件、集体组织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从国外研究情况来看: 国外对贫困陷阱和循环的研究始于二战结束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后,最先是由发达国家经济学家针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探讨其贫困根源和摆脱贫困的途径而提出的。纳克斯根据对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根源的考察,提出在造成贫困的若干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中,“贫困的恶性循环”居于支配地位。纳尔逊认为在这个陷阱中,任何超过最低水平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缪尔达尔则认为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积累的因果关系。 纳克斯和纳尔逊都片面强调了资本积累和储蓄水平的重要性,缪尔达尔则忽视了不同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市场的作用,虽然这些理论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但贫困陷阱和贫困循环的提出还是为探究国家和地区贫困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学者们最近10多年的努力成功克服了早期贫困陷阱研究仅对贫困恶性循环作宏观、抽象理论阐释的缺陷,而将贫困陷阱研究推进到微观层次,并深入探究摆脱贫困陷阱的对策。当然, 这些对策都是基于贫困恶性循环背后特定机制的研究,从而也只适合于特定地区或特定情况的判断。这些理论只是单纯的理论分析,提出的建议也都是理论指导性的,缺乏具体实践性。(二)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 我国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很多经济学家已经将贫困陷阱和贫困循环引入到对我国贫困地区的研究当中。韩劲根据我国贫困山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强调了农民在机会、权益上的需要和提高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山区的种种贫困循环怪圈,指出要建构具有相对完备主动力系统和客观保障系统的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罗必良等人进一步提出贫困系统论,指出贫困的根源是由“陷阱——隔离——均衡”所构成的一个“低层次的、低效率的、无序的、稳定型的区域经济社会运转体系”,这个体系规定着贫困延续的轨迹。 尽管我国学者致力于该方面的研究,然而,我国学者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其中主要是论文或报刊评论,缺乏专题调研成果。针对贵州麻山地区的研究更不多。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的理论或多或少都有点缺陷,这主要是缺乏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缘故。但这于我们来说,对贫困陷阱与循环的反思就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也启迪我们对贫困陷阱和贫困循环根源的研究需要一个广阔的视野。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