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浅谈建筑减震与加固技术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机械与控制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建筑减震与加固的重要性。
- 详细介绍:
- 建筑减震方法和加固方法,希望抗震减灾技术得以普及,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地震频频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国也深受其害,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地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据统计,我国现有的50多亿平方米城镇居民用房中有近20亿平方米需要进行抗震鉴别、修缮、加固,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建筑抗震和加固技术的目的。 基本思路:简介建筑减震与加固的重要性,详细介绍建筑减震方法和加固方法,希望抗震减灾技术得以普及,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近年来,全球地震频频爆发,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为了减轻地震时因建筑本身的结构破坏而引起人身生命损坏的状况,本文提出建筑减震的方法和措施,提出建筑加固的方法和重要性,论文结果对建筑的防震减灾具有参考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防震减灾技术研究的逐步加深,本作品对现有的技术加以总结凝,使之更加成熟,对新技术加以展望,希望新技术、新方法更好更快地应用到建筑的抗震减灾工作中,并渗透到与国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切实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品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
- 摘要:近年全球地震频发,建筑的抗震减震显得愈发重要。文章论述了现代建筑的抗震减灾技术,阐述了已有建筑的抗震修缮和加固方法,希望抗震减灾技术得以普及,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建筑抗震;加固技术;抗震减灾;抗震修缮
获奖情况
- 2011年5月在国家级期刊《今日财富》上发表,获得当期的“二等奖”奖励
鉴定结果
- 经全体土木工程教研室审核,申报者的申报论文非常优秀!综合概述了现代建筑减震方法和加固方法。
参考文献
- [1]李宝华,魏建国,刘京红.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参数研究[J].山西建筑,2006,30(20):7-8. [2]杨荣,周正茂.耗能减震技术及其应用[J].建筑结构,1998(1):32-34. [3] 邓雪松,丁鲲,周云.带耗能减震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1):1-8. [4]张贵寿,邵晓蓉.建筑结构的鉴定与加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5):82-85.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国内的建筑物加固维修技术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但总体还落后于美、日、英等国家,但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建筑物加固改造与修补技术方面,除了传统的增大截面法、外包钢法外,国内广泛使用的技术还有喷射混凝土加固法、钢丝网外喷高强砂浆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粘钢板加固法等。此外,一些高校及研究单位也在研究并试用如粘贴玻璃钢板加固技术、缠绕钢丝加固技术、碳纤维加固技术等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广州大学的周福霖等研究了某多层建筑结构的隔震改造的初步设计,并对隔震改造后的建筑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与原结构做了对比,为隔震加固的设计提供了借鉴作用。冷谦等做了Pushover方法在隔震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用标准反应谱曲线找出隔震系统对地震加速度的衰减率,并用它将上部的能量谱放大,进行隔震结构性能评估。周云等研究了基于性能的耗能减震加固设计理论框架,对采取耗能减震加固的结构给出了设计的理论框架,给出了加固设计的性能目标,待加固结构的性能评估,为基于性能的耗能减震加固提供了理论方法。丁春花等研究了耗能减震加固的性能水准与设防目标,为耗能减震加固制定了一套性能目标,使我国的耗能减震与隔震加固技术更趋完善。同时,国内学者在基于性能的隔震结构设计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国外的隔震抗震技术发展较早,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前苏联中央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就开始从事黑色与有色冶金厂房的诊断、鉴定及加固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灌浆加固修补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初期,印度洛基大学土木工程系和地震研究院开始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加固技术研究。到了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类似试验,并把此法运用于实际工程。美、苏、日等国于上世纪60年代便广泛采用粘钢加固技术并用此技术对公路、桥梁、水工建筑等进行加固修复。进入上世纪70年代,粘钢加固法开始运用于房屋建筑结构加固。一些发达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已开始进行关于碳纤维混凝土的性能研究。目前,美、日、英等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比较先进。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便在工程中采用钢支撑体系进行抗震加固。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一种新的结构加固技术—碳纤维混凝土加固修补技术已在日、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得到普及,应用范围广泛深入到土木工程中的众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