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以灌阳县水车乡德里村为例”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文通过对灌阳县水车乡德里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现状、学习现状、思想感情现状、社会娱乐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新情况新特点。针对其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现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视角,为解决农村社会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详细介绍:
1、背景分析:主要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镇转移背景下,导致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2、理论基础构建: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灌阳县德里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现状、学习现状、思想感情现状、社会娱乐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3、模式设计: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深入分析通过问卷、询访等调查方法收集农村儿童群体的各种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文化水平、学习等)。4、应有研究:综合研究分析农村社会留守儿童现状的各种显著特征,指出了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5、思考总结:针对其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现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视角,为解决农村社会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通过对广西灌阳县德里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实证调查分析,从农村留守孩子的生活、学习、娱乐、心理等情况探析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结合当地农村社会的各种实际情况,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视角,为解决农村社会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保障农村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消除农村贫穷,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以前人理论研究为基础,坚持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运用跨学科研究法进行综合实证研究。深入研究分析农村社会结构变化下留守儿童问题,探索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留守儿童的新情况及突出的问题,从多角度提出促进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和建议。本调查报告从细小处着眼,通过一个具体的样区调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选题新,立意准,结构合理。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注“三农”,研究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各种突出问题,分析制约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原因,以此来揭示新形势下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资源情况为解决农村社会留守儿童问题有针对地提出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措施,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为农村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消除农村贫穷、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和谐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镇转移,导致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下,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受到了各方面关注。农村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教育,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灌阳县德里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现状、学习现状、思想感情现状、社会娱乐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了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其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现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视角,为解决农村社会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石庆新,张海霞.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家庭育.2007(4) [2]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 费文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J]. 改革与开放2010(2)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胡晟姣,唐玉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分析——来自湘潭县的调查[J]. 中国商界 .201(1) [6]赵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3) [7] 乐其顺.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07(5) [8] 刘佰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事件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 [9] 李子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10]张俊良.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

调查方式

1.文献法: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运用跨学科理论进行综合研究。2.问卷法:采取整群抽样,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3.访谈法与观察法:开展实地调查、座谈、专家咨询等,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将课题开展到位、深入推进。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我国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90年代初期,近年来许多的学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以往研究中,很多文献说明了我国留守儿童的群体相当巨大。周宗奎(2005),段成荣(2005)等许多的学者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辈、亲戚、老师或朋友等其他的监护人养育的儿童;其他一些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年龄进行了界定,吴霓(2004)《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认为留守孩子应是16周岁以下的儿童。 在对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方面,王艳波,吴新林(2003)指出父母的外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行为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有负面影响,使得他们的生活安定与安全都没有保障,易产生安全隐患;马诗琴,司爱丽(2010)《守望幸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思考》以为留守儿童生活的真实状况存在着许多问题,令人堪忧,包括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这几个方面,具体的进行了分析研究。很多学者在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查或分析后,对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基本上是从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社区的角度提出解决的建议。彭金兰(2004)认为政府应插手,要求学校加强留守孩的学习与生活的管理等。周宗奎(2005)提出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允许学校在严格管理的情况下收取一定的费用,改善学校的寄宿条件。马诗琴,司爱丽(2010)分别从政府关注、社会关爱、学校关心、家庭关怀的角度,提出相关具体的措施及建议。 国内近二十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从留守儿童概念、生存状况、受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留守儿童问题对策与建议进行分别研究与分析,研究的问题范围从在校教育发展到家庭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从学习问题到心理、行为、安全、监护类型,以及留守儿童的群体特征和人口特征等。涉及领域包括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者们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提出了现阶段研究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结论;但是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概念的界定上还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形成统一,也缺乏用发展的角度研究留守现象等。留守儿童问题是与深层的社会问题关联在一起,它是一个紧迫却又持久的问题,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