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土地流转下农民自身权益意识探究--基于上海郊区土地流转现状调查报告
小类:
经济
简介: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我们重点研究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下农民对自身权益意识的现状。
详细介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则是农业的基石。近年来,有关土地制度变更的政策探讨正在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将正在探索中的新土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作品从土地产权、土地流转市场价格、农民基本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再就业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农民自身权益意识。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对上海郊区土地流转下农民自身权益意识问题的探究,探析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在土地被流转后是否意识到自己应该享有怎样的权益保障,从中找寻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土地产权意识以及在医疗、养老等最为贴近现实生活的权益保障方面所存在的意识漏洞,引导农民提高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并且学会用合理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土地被流转农民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失地生活提供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采取开放式问卷、访谈、调查问卷的方法,以真实信息和调查数据作为基础,研究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下农民对自身权益的意识。独特之处在于:(一)研究视角是微观个体——农民,研究重点是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就业。(二)选取发达地区作为研究样本,力图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对自身权益保护的意识。(三)采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精确、严谨的分析,得到数据之间相关性、差异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土地流转下农民自身权益意识问题的探究,立足于土地产权、土地市场流转价格以及医疗、养老等方面来研究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下农民自身权益的意识状况。并根据实地调查探访结果对现状成因做出深入阐释,剖析土地流转的权益主体——农民,并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在学术价值上提供研究方向的参考,以期望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能有更多的农民意识到自己应有的权益并且积极去维护自身权益,从而更好地推进土地流转政策的开展。

作品摘要

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这一政策的权益主体——农民,并立足于农民权益保障,并结合土地产权和土地流转的市场价格,以农民对自身权益的意识为出发点,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开放式问卷、调研问卷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区农民自身权益意识进行调研。并且结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民对土地所有权归属认知模糊;第二,流转价格制定不科学,农民对土地流转后生成长远利益的意识是模糊的;第三,农民在镇保方面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但是现行政策难以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第四,政府提供的再就业技能培训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现偏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给出了一些建议,第一,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加快农村土地登记确权进程,并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承包双方的权益保护机制;第二,出台一个相对科学完整的土地流转补偿金制度,合理分配流转后的土地升值利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三,提高镇保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金额,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要加大政府对再就业培训的财政投入,制定长久培训计划,开展定期培训活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2]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若干意见(2003-29沪府) [3]李维莉,《农地流转中的农民土地权益流失一一基于产权的视角》[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 [4] 梁亚荣,张梦琳,《土地承包中农民权利意识的审视——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7,(05)49-56. [5]郭双梅,《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流失的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0. [6]梅东海,《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土地意识——浙、鄂、渝三地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7,(01)36-46+81. [7]阙祥才,种道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利意识研究》,华中农业大学. [8]朱立志,方静,《德国农民的权益保障体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5,(3). [9]贾静,《中国农民权利救济途径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9,(04),64-68 [10]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调查方式

1.走访、访谈 2.调研问卷  3.现场采访 4.书报刊物 5.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对土地流转宏观层面的研究:梅东海(2007)立足于浙江、湖北、重庆三地的三县九村从土地利用、土地保卫和土地权利三个角度来具体分析三地农民土地意识的现状和成因,并分析这些意识对土地制度安排可能产生的影响;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调查组(2001)、吉林省经济体制改研究会课题组(2006)等,分别对浙江、吉林等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查;钱忠好(2003)认为地权残缺导致农户土地投资积极性受挫、降低了承包权交易价格。黄宗智(2000)发现农民非常强调土地占有和经营关系的稳定,除非极端情况,否则不会放弃土地和土地经营;贺振华(2006)强调因为收益率低,土地承包需求方只愿意开出很低的价格,这就意味着农户不能兼业;吴元波(2007)认为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完全性是现阶段农地市场发育缓慢的产权原因。2.对土地流转微观层面的研究(1)土地流转中农民心理行为层面的研究:这类文献注重从农民个体心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心理对于土地是否流转、流转对象等有着重大影响。舒田、钟涨宝(2006)强调要通过不断弱化土地社保功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来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2)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问题的研究:胡荣华、刘光平(2004)有些地区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甚至采取高压手段,以至动用国家机器,强迫流转,严重侵犯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有的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胡小平、孔喜梅(2005)无论是土地征用还是土地集中经营,核心问题是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可以成为一种有效途径。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术界从宏观层面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较为具体和深入。然而,从微观角度的研究却显得有些不足,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农地征用及农地征用中的农民权益或其他方面的农民权益的保护研究关注比较多,但关于农民对自身权益保护的意识问题几乎是片空白。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