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专区首页>> 优秀作品>>作品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中”: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清华简《保训》与“中”之意涵探论
大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小类:
机械与控制
简介:

本文从新出出土文献清华简《保训》的“中”出发,探求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中”。《保训》出现的四个“中”,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认为把握“中”的多维意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择中立国观念的梳理,指出虞舜所求、所得之“中”乃地中;通过对“中”的初义的探索,指出上甲微所假、所归之“中”为旗帜,代指军队;继而考察《保训》的主旨。在此基础上,论证“中”的多维意涵,强调“中”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

详细介绍:

2008年7月15日,一批流散香港的战国竹简经由校友捐赠,入藏清华大学,是为“清华简”。由于这批竹简内容直接涉及秦始皇焚书之前的经、史典籍,故消息一经公布,便激起学术界讨论争鸣的热潮以及国家的高度重视。李学勤、李伯谦、裘锡圭等专家就清华简给出的《鉴定意见》指出:“一致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清华简得到胡锦涛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并亲自参观,提供保护、整理的支持。清华简有助于厘清中国上古史、思想史、学术史、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诸多方面的疑难问题,预计耗费15年整理。目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册已经出版,内容分别是《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楚居》九篇。这九篇基本上是秦始皇焚书之前的《尚书》或类似文献,众所周知,由于“焚书坑儒”,造就了今、古文《尚书》之争等悬案,清华简无疑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清华简最早披露的是《保训》,目前为止讨论最多、争议最大的也是《保训》。而争论的焦点,正在于《保训》的“中”字。对于它的理解,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在《保训》中,“中”字凡四见,分别出现于虞舜与上甲微两个传说中。虽则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见解,然笼罩于“中”之上的迷雾,弥胜于昔,大有治丝益棼之势。本文的目的,便是希望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解决《保训》“中”的疑案,同时探讨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 笔者认为,“中”的意涵是多维的,这是理解《保训》“中”的关键。而此前论者提出的说法多流于片面、机械,且未结合“中”的多维意涵进行讨论。在承认“中”的多维意涵的前提下,从文本出发,从虞舜、上甲微的史迹着手探求两个故事“中”的涵义,尤其注重异文的比勘。基于“中”的多维意涵的理解,虞舜、上甲微两个故事的“中”,具体意义可以不尽一致,但它们又是最终统一的。笔者拟在讨论《保训》“中”的意涵的基础上,对“中”的演变及体系进行论证,继而对中华文明进行宏观审视。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通过对先民“求中立国”思想的讨论,对《保训》所见虞舜传说的分析,指出虞舜所求、所得之“中”乃“地中”;从文字学的角度,探讨“中”的初义,并结合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的证据,确认上甲微所假、所归之“中”系旗帜,代指军队;继而指出,在《保训》中,虞舜与上甲微传说各自的“中”,统一到《保训》关于“中”的最高训诫;《保训》最终所要传达的,仍是关于“中”的“道”,这是《保训》的主旨所在。本文探讨了“中”的多维意涵,指出“中”存在由器及道的嬗变轨辙。最后本文强调,“中”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是中华文明的主线。 作者就清华简《保训》撰写了《“中”: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清华简〈保训〉与“中”之意涵探论》的长篇论文,原稿五万两千字,为符合大赛规范,论文作了删改,原文作为附件附于文后。该文目前通过历史学权威期刊《历史研究》的初审。同时作者通过对清华简其他篇章的研究,撰写了一系列的论文,目前已形成二十余万字的书稿。

获奖情况: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二等奖
本文目前通过历史学权威期刊《历史研究》的初审。

作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