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专区首页>> 优秀作品>>作品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传统农区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的考察、评价与集约型生产路径研究——基于河南粮食核心区的调查
大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小类:
信息技术
简介:

“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传统农区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任务紧迫。本项目组以传统农区河南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多个产粮大省进行调查。通过构建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农区粮食生产方式进行评价、找出其转变的薄弱环节,提出传统农区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的目标、原则和实施路径,并设计了粮食集约型生产路径的支持政策,以有力保障粮食集约型生产路径的有效实施。

详细介绍: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十二五”规划又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要内容。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始终面临“三农”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难题。传统农区作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重地,其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任务紧迫。然而,传统农区粮食生产方式的现状缺乏系统考察,其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尚未成熟。因此,研究粮食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项研究以传统农区 河南省为代表,对其26个市(含县级市),共50个乡镇及陕、甘、皖、鲁、黑、吉、鄂等省的粮食生产方式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本项研究采用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等方法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40份(其中农户卷1280份,村委卷130份,政府卷130份),问卷回收率为76.2%,其中有效问卷占82.47%;对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信阳市罗山县农业局、焦作市农业局、商丘市农业局、滑县农业局及当地的农产品加工车间进行了实地走访,并从当地政府得到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政府文件。
以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界定了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的内涵;采用定量分析法,建立了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指标体系涉及粮食生产不同方面的20个指标,采集从1999年到2008年的数据,系统的反映了传统农区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各指标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德尔菲法咨询了国内10多位农业经济专家,汇总各位专家对各指标建议及对其权重的评分后,运用加权平均法对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各数据进行了最终合成。本项研究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各指标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和论证,初步得出的结论是:传统农区粮食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呈逐步提高趋势,各影响因素的转变分为稳定增长型、波动增长型和波动停滞性三种类型。其中,要素投入指标贡献度较高、资源利用指标贡献程度较低、经营管理指标贡献度波动提升、产能保障指标贡献度缓慢增长。粮食生产方式转变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粮农科技文化水平低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耕地日益分散、细碎化,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社会化生产服务水平不高,信贷支农和财政支农的实际贡献率低。因此,加快推进传统农区粮食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以上薄弱环节。
本项研究提出传统农区集约型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的目标、原则及实施路径。集约型粮食生产方式的目标是加快推进传统农区粮食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约型粮食生产方式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积聚、科技引领、服务社会化、加工业带动和产业链整合为原则,以确保集约型粮食生产路径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有效实施。集约型粮食方式的实施路径沿着“积极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培养现代化粮农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五个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环节进行。为保障集约型粮食生产路径的有效实施,本项目组设计了集约型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为粮食主产区政府部门制定粮食生产的中长期规划和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的政策提供参考。

获奖情况: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三等奖
①作品《传统农区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的路径研究》一文已被《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2011年第6期刊用(CN42-1374/SISSN1007-7103);
②作品《传统农区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一文已被《粮食科技与经济》杂志社2011年第4期刊用(CN43-1252/TS ISSN1007-1458);
③作品《传统农区粮食生产方式现状调查与集约化生产研究》在校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作品视频

作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