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183:Peter Thiel 斯坦福创业公开课(连载二:以史为镜·上)
Leon 发表于 2013.2.28| 点击数5654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病故。唐太宗慨叹:“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的确,熟悉历史,不仅可以“知兴替”,还能避免“悲剧重演”。在这一节课里,Peter Thiel首先讲述了历史的重要性,随后同我们分享了他心中的美国90年代简史,最后总结了硅谷以及整个世界可以从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1. 文化晚宴
所谓历史,不过是由每代人经验累积的产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和文化之中。而所谓的文化,恰如一场时代晚宴,宴会之上,有人轻声耳语、有人高谈阔论,还有一些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你懂事之后,你会选择侧耳倾听,去了解他们谈论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高兴?有的人沮丧?
而想清楚这些,有时候会很难。
60年代末的文化领域,是个多事之秋。对于出生在60年代末的孩子们来说,要透彻地理解发生在他们牙牙学语时的事件会是件困难的事。因此,就算他们的确出生在60年代,从本质上讲,他们都与当时争论不休的人权、越南战争和美国的未来等诸多议题,插肩而过。这群孩子虽然参加了晚宴,却没有话语权,本质上其实也是被排除在晚宴之外的。因此,他们很难了解这些议题背后究竟蕴含着什么。
一如出生在60年代末的孩子对60年代文化的微薄感知,90年代的科技领域也正发生着类似的事。如今的大学生,甚至是毕业生——就好像1969年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对于199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也并没有完全的了解。因此,如果你想在20世纪初的文化晚宴上加入他们的谈论,你必须具备能够清晰思考和理清2012年商业和创业公司基本概况的能力,而这恰恰需要我们必须对90年代的历史有足够多的了解。如果你不识webvan(美国曾红极一时的杂货零售商),也不知Pets.com的吉祥物为何,你就很难真正理解何为创业。
历史真的很奇怪,我们想当然的理解,同那些真正过来人的理解之间,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即便是90年代的科技企业家,也很难将这十年间发生的大事,顺利的串联起来。并且,就算我们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回顾过往,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也很难明白为什么事情会按照历史所呈现的模样发生。只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90年代奠定了现在的基础。在最大程度上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对于此刻的我们,至关重要。
2. 90年代简史
细究起来,其实90年代多半时候并不能算作是互联网泡沫时期。所谓的泡沫,其实是从1998年9月开始,历时18个月。再之后的十年,则是一副杂乱、甚至混乱的景象。
互联网的90年代,其实是从89年11月开始的。彼时,柏林墙倒塌,之后的两个月,全世界一片欢声笑语。但这样的景象并没有维持多久,到了1990年,美国开始意识到自己正逐步陷入衰败,正迎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首次且长期的经济大萧条。表面上,这场耗时一年多的衰退直至次年5月便宣告结束,但其造成的结果是:时至今日,美国制造业依然没有完全回过神来,而美国服务经济的变革也被延后。
从92年开始到94年结束,美国所呈现出的氛围,同大萧条时期并无二致。在文化层面,涅槃乐队、脏摇滚以及海诺因的流行程度,也准确的反映了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内心因为缺乏信念而滋生的无望之感。对北美自由贸易(NAFTA)和中国以及墨西哥的担忧,几乎随处可见。这股强劲有力的悲观暗流,也促使罗斯·佩罗一举成为相对成功的第三党总统候选人。
但不管外界的环境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在硅谷这片土地上科技创新从未止步。只是当时的硅谷,并没有像现在这样风头一时无两。而上世纪80年代末的斯坦福,同硅谷也几乎没有关联。彼时的日本已经赢得了半导体之战,而internet尚未兴起,科技领域尚属冷门,规模也非常之小。
但紧跟着,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切。网景公司(Netscape)带着它的客户端模式,开启了互联网的雄图霸业。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机之间建立双通道连接并非网景首创,这个荣誉当属Xanadu公司,他们早于1963年就制定了这一模式。但Xanadu存在的问题是,只有当所有人都接受这一模式时,网络才能正常工作。这对于当时的大环境来说显然不够现实,因此Xanadu并没有成功。Xanadu公司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类似邪教组织般的存在,除了不能赚钱,它在长达29年的时间里不断吸引风投资金,终于因为投资人失去信心而死于1992年。
到了93年,网景公司创立,关于互联网的一切,才正式开始起步。而直到95年8月(90年代已经赛程过半)网景IPO,互联网才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这次IPO非同寻常,因为彼时的网景尚未盈利。他们最初的定价为14美元一股,之后又决定以28美元一股上市,而在头一个交易日之后,他们的股价又翻了一倍。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网景的股票已经卖到了160美元一股,这样的增长率,这对于一个仍未获利的公司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只是网景后来的发展,可谓是一出现实版的希腊悲剧:一个极富远见、雄心勃勃的创始人,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有个例子可以说明网景的问题:网景团队去了微软位于雷蒙德的总部,耀武扬威般的将网景的宣传海报贴的到处都是。此举戳到了微软的痛楚,比尔盖茨立即要求微软的说有在职员工停止手头的工作,将重心放在互联网上。不久IE浏览器便正式发布,而网景公司的市场份额也开始火速下跌。网景的挽救之举是以反垄断法将微软告上法庭,但它却最终落得以超过十亿美元的价格卖给AOL的悲惨结局——这或许就是这家公司从未真正盈利的原因。
网景在IPO之后的三年里相对安静。1998年年底,纳斯达克指数仅有1400点,只比95年8月高出400点。96年雅虎上市,估值3.5亿美元;97年Amazon上市,估值4.6亿美元;人们对互联网公司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他们对这些公司并不看好,认为这么高的估值其实名不副实。
弥漫在美国的悲观主义风潮,从某种层面上讲,是恰当的,只是它被过度的表达了。其实纵观全球,除却美国,其他国家的处境也不怎么好。美联储前主席Alan Greespan在1996年发表了一篇过度鼓吹繁荣前景的著名演讲,这距离真正的互联网泡沫只有3年之久。而就算1996年存在着所谓的“繁荣”,以美国当时的处境,也很难有新的作为。受美国影响,97年我们也见证了在东亚地区爆发的金融危机,繁重的债务使得泰国、印度、韩国、台湾等苦不堪言。中国通过严格的资本调控设法避免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而到了1998年,卢布危机席卷俄罗斯。而在通常情况下,国家或地区要么银行破产,要么货币变得一钱不值。但在美国,我们同时看到这两者,不仅手中的货币变得一钱不值,银行业接二连三的倒闭。0乘以0,还是0。
伴随着俄罗斯金融风暴而来的,还有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危机。LTCM在短短150天的时间里,资产净值下降90%,已经濒临破产。尽管由美联储出面,最终筹得数十亿美元的救助基金,购买了LTCM 90%的股份,使得LTCM成功避免了倒闭的厄运,但此举同时也将美国经济进一步拖垮。1999年1月,欧元正式发布,人们希望借由欧元来改善糟糕的经济状况,但欧元发布后不久,也迎来了贬值的命运。
以1998年5月到2000年9月这一时间段为切入点,我们会发现当时很多事情都是疯狂且错误的,互联网泡沫就是最好的佐证。固有的经济模式被证明是错的,美国已经不能同中国和墨西哥相提并论,而弥漫着管理不当和任人唯亲的新兴市场,也被证明是不可行的;欧元也未能承担起改变经济形势的重任。LTCM更是让人们不再相信对冲基金。因此,在逐步做减法的过程中,90年代末似乎唯有一个地方是值得去投资的,那就是:科技。
自然,通过举反例的方式来下结论,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论证方式。这个世界并非是个纯理性的世界,因此,如果一件事情的答案并非A/B/C/D中任何一个,也不意味着答案就是E。因为答案备选可能不只从A到E那么简单。但,无论如何,间接的证据是有一定作用的。科技的确可以改善经济,或者曾今如此,因为当时并没有其他的事物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