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设计出的“产品价值”

管子控 发表于 2013.2.27| 点击数4590

以小博大,是投机游戏最喜欢干的事儿,只要运气“到位”,就能用最小的钱、最快的速度,搏取最大的价值。在商业领域,也存在一种“以小博大”的做法,一件产品通过细节上的创新来获取更大的价值,只不过,这次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设计”,而其中的价值,也不仅仅靠盈利来衡量。

1875年的一天,贝尔和助手华生在“调和音讯”的实验中,贝尔无意间发现振动板传来隔壁华生的声音……电话便这样诞生了。先抛开电话发明者尚存争议的专利纷争,电话的诞生也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它经历了漫长的“由内至外”的进化。一位名叫亨利·德雷夫斯的舞台设计师对电话的“进化”功不可没。

 

工业设计,从“零压力”到“大动力”

我们也许都听说过,最早的电话是个大家伙,而贝尔发明电话后相当长的时间,因为他的电话公司在美国具有垄断地位,基本上不受竞争的威胁。从舞台设计转型过来的工业设计师德雷夫斯就是在这种“好无压力”的情况下,开始了电话机的设计创新。1937年,德雷夫斯提出了从功能出发,将电话听筒和话筒合二为一的设计,首次把“电话机组”缩减真正的电话机,并大大缩小了电话的体积。虽然这一创新并没有使贝尔公司的电话卖得更好(因为它几乎已经垄断了电话产品),但却为德雷夫斯设计事务所赢得了和贝尔公司的长期合约。更重要的是,德雷夫斯本人从此致力于研究“符合人体基本要求、适用于人的机器”,成为“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的创始人。

严格来说,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业设计学科,用来研究人、机器,再加上一个环境的协调关系,从而延伸到建筑、汽车和生活中的各类产品。它涵盖了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至于,很多学习这门学科的人都对“抓一个人来测量身体各个部位的长度”印象深刻,就连德雷夫斯著名的成就之一也是出版了《人体度量》,从而为工业设计领域奠定了人机工程学的“基础教材”。

除了像裁缝一样“悠哉”地测量人体,还有一些细节设计,诞生于巨大的“压力”。20世纪50年代,航空公司第一次引进哈维兰彗星型(de Havilland Comet)喷气式飞机,特别的增压舱设计能让它飞得更高更快。然而,1954年一架从罗马起飞的Comet却在起飞后20分钟解体,导致飞机上35人全部遇难。经过对飞机残骸的多方实验,最终得出结论,因为在高速飞行中飞机窗户受到的压力高出了预期,特别在方形的窗户角处压力表现得更加明显,最终“崩溃”。因此,Comet和后来飞机的设计者都开始遵从一个细微的设计原则——把飞机的窗户设计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分散边缘处受到的压力。因此,工业设计不仅需要让产品更适合使用者,保证使用者的安全似乎也成为一股“巨大动力”。

设计不只是表面功夫

当然,人机工程学并非只研究飞机、电话这些冷冰冰的东西,工业设计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应用更为广泛。说起产品设计,很多人不由会想到把一样东西“包装”得更漂亮,这让很多设计师很是不爽。一位美国俄勒冈州的设计师Greg Hinzmann就用行动证明了,设计绝不只是表面功夫。这位先后参与NIKE、惠普、英特尔、罗技电子、罗勒布雷德、科尔曼户外用品等诸多品牌产品设计的设计师于2012年展示了他设计的“世界上最美的手电筒”——Trioh,因为它不单单是个手电筒而已。独特而简约的外形使Trioh手电筒不必被使用者藏在家中的抽屉,把它摆在桌上不仅美观还能充当台灯。当家里突然断电,这款手电筒还能自动亮起充当应急灯,这意味着,你不需要在一片漆黑中四处摸索、翻箱倒柜地找你的手电筒了。

这款手电筒之所以受到诸多设计师的青睐,因为设计师巧妙地将外观设计和功能使用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如今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一件产品的设计想要满足所有人的偏好必然是一种奢望,正如你可能就对“世界上最美的XX”嗤之以鼻。同样,在工业设计的理论中,“最好”的设计只能是“量身定制”,“好”的设计只是那些满足大多数“和你一样的人”习惯、需求的产品,如果能兼顾到一些“其他人”当然更好。

说到和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吃喝”,先回忆几个较为常见的情境:如果你是位年轻气盛的汉子,肯定有过帮女朋友或老妈拧过罐头、“老干妈”甚至饮料瓶盖子的经历(如果你是妹子,可能反之);做完剧烈运动,补充水分很必要,但如果操起一瓶饮料往嘴里猛灌,常会出现“湿身”的窘态;瓶装水和饮料包装,无论是什么材质,通常都是圆的和方的两种,拿起来要么易滑要么硌手……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可以通过设计来解决。牛奶、果汁、饮料等食品饮料加工和包装系统供应商利乐公司,近期就推出了一种新的复合纸包装产品。该产品结合了利乐钻的八面体瓶身设计,不仅造型美观,还为饮用者提供了更好的握感;而搭载的“梦幻盖”采用了能带来最佳畅饮体验的26毫米口径,不仅能够带来均匀畅快的饮用体验,且能将流速控制在理想状态。(搭载的“梦幻盖”口径为26毫米,这个口径被认为能将饮料的流速控制在理想状态,让使用者得到均匀畅快的体验)同时,为了方便在途饮用,梦幻盖还设计了更轻快的开合方式、更高的盖托设计和贴合嘴唇的唇贴,减少了喝水湿一身的情况;这个“梦幻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开启和闭合更省力且能重复密封,对于那些柔弱的妹子和力量不足的老人和小孩,使用起来更加轻松。当产品的设计不仅能够保证普通人在通常情况下正常使用,还能解决在特殊环境,或者特殊人面对的问题,它无疑是一项好的设计,而这些好的设计也需要有极大的付出。

从“以大搏小”开始

回到工业设计和产品本身,对于用户它好用、方便、舒适已经足够体现产品的价值,但对于商家价值还是要靠利润来体现的。在设计师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某牙膏品牌在产品的研发上一时难以突破,寄希望通过设计来提高销量,中间的过程曲折,总之最后一项简单的设计实现了其销量大幅增涨的目标——把牙膏的管口做大了一圈。人们用得多了,产品自然就卖得快。先不论这个“黑心产品设计”故事的真假,这样干的商家肯定是长久不了的。当然,真正能提升产品商业价值又能长久的设计,肯定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干的事。

从一拍脑门有了一个设计“创意”开始,设计师会根据市场、研发、生产、销售等多个渠道的反馈意见来进行产品设计,然后通过研发和生产部门制作样品,由市场和销售进行测试(用户试用)反复修改……远不是我们想象中在纸上描描画画这么简单。例如之前提到的利乐“梦幻盖”产品,首先就收集了大量使用人群的数据,男人和女人,甚至不同职业的人,通常在哪些环境使用,有多少人习惯用右手拧瓶盖,多少人用左手,多少人用两个手指,多少人主要用大拇指……然后经过电脑模拟,设计出最适宜的盖子结构,再生产样品进行真人实验。在真实用户打开盖子喝饮料时,还需要详细记录他们开盖习惯,饮用习惯,甚至最后有没有把盖子拧上,这些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实验都会被电脑记录下来,来优化产品的设计,直至当我们拿到一瓶饮料时,拧起来方便,喝起来舒服,甚至还能保证唾液不会进入到饮料中(减少唾液的回流)。

由此可见,小小的设计其实有相当大的投入,而设计也成为产品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通过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学的科学研究方法,我们不仅能让产品看起来更漂亮,更重要的是让它用起来更方便,能够实现更多更好的功能特点,甚至能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可以说,设计对于产品品质的提升功不可没。

转自: guokr


上一条:互联网的廉价死法:用户真得占到盗版的便宜了吗?
下一条:CS183:Peter Thiel在斯坦福的创业课程(连载一)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