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挑战杯”对话挑战之星

组委会 发表于 2011.10.24| 点击数7546

新闻标签: 挑战之星 南航 大连理工 清华大学

坚持寻梦,努力不悔——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胡铃心


胡铃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微小型可控扑翼飞行器”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奇奇”新概念无人直升机获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2005年“飞向未来——国际太空探索创新竞赛”中国赛区第一名、2007年“飞向未来——国际太空探索创新竞赛”亚洲赛区第一名,当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全国时代先锋、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和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梦想起航 ,“挑战杯”竞赛大显身手

胡铃心从小就对航空航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一路走来,那种对蓝天的渴望、对梦想的执着,支撑着他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02年,在昂海松教授的指导下,胡铃心和同伴大胆地将研究目光投向了当时航空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微小型可控扑翼飞行器。这项研究当时在国外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它涉及到非定常涡动力学和MEMS技术等前沿领域,对本科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胡铃心和同伴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科研中,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经历数百次试验,通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让属于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微小型可控扑翼飞行器”飞上蓝天。2003年3月,胡铃心和同伴带着这件作品参加了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举摘得大赛的最高奖——特等奖。

在进行日常学习和科技创新之余,胡铃心也时常思考着一些问题,例如如何能将高校校园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004年3月,胡铃心组建了南航“迅杰创业团队”,并担任队长。经过严谨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广泛的市场调研、科学的战略决策、睿智的营销策划、合理的财务预测,形成了充满创意、详实可行的商业计划书,最终将南航的“微波快速修复技术”科技成果推向了市场。

分享经验,“挑战杯”竞赛更加精彩

一路走来的胡铃心有许多话想对大家说。他诚恳的谈到,希望参赛选手不要害怕和隐藏自己作品的缺点,在向专家介绍自己作品时一定要将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因为比赛过程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答辩,更多的是与评审专家的互相交流。评审专家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你改进作品,这就像一种辅导性质的交流,从中你能深深的感受到老一辈学者对青年学子的关爱,所以参赛选手完全不用紧张,放宽心态,好好享受过程,也许就会超水平发挥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谈及如今的创新形势,胡铃心说:“现在的创新环境、创新条件都比原来好多了。科技创新的氛围也非常浓厚,各大院校都以“挑战杯”为龙头开展了许多科技创新类活动,在校内为同学们搭建良好的平台。近几年,各大高校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所以在“挑战杯”的影响和带动下,创新已经从精英群体向普通群体扩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得以受益,我觉得这也是“挑战杯”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创新探索永无止境,胡铃心在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中逐步走向成熟,在感恩和奉献中不断提升自我。他的挑战创新之路远没有结束。坚持寻梦,努力不悔,我们相信他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与“挑战杯”结缘,将创新传递——专访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学院教师潘秋惠


  

潘秋惠,曾于2003年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在2001年、2002年、2003年连续三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她是大连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大连市优秀毕业生,并多次被评为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她在SCI核心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12篇,还参与编写了三部教材。

钟情数模,硕果累累

大学伊始,她像大部分同学一样感到迷茫,但是她总想为自己找点事情做,于是她加入学校创新学院数学建模实践班,做生态系统建模方面的研究。潘秋惠表示,从最初的查文献,提问题,到开展学术工作,这一路充满艰辛。她的第一篇论文从开始做到最终发表经历了近三年时间,一次次被杂志拒绝,一次次修改再投稿,一次次与审稿人沟通意见,直至最终成功发表。在数学建模实践班,潘秋惠以生态系统建模研究为基础,开展生物入侵问题数学建模,讨论生物入侵的机理与治理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术习惯,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于2001年、2002年、2003年连续三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结缘“挑战杯”

2003年,潘秋惠参加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获得国家一等奖。为了“挑战杯”,她花费了一年时间精心准备,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前期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她根据“挑战杯”竞赛要求整理出可提交的作品。从校“攀登杯“到省赛到终审决赛,她过五关斩六将,不断修改作品,最终捧得大奖。凭借在竞赛中的优异表现,她被保送为学校创新学院研究生。

经历这么多竞赛,收获这么多成绩,积累这么多经验,潘秋惠说:“我的一些经历可以分享给学生,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我选择留校任教。”

授业解惑,传递创新

潘秋惠现在是诲人不倦,传道受业解惑的辛勤园丁,是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学院教师讲师兼硕士生导师。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指导一些学生参加国家、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些学生取得不错的成绩;她联合指导学生参加第九届 “挑战杯”竞赛,这位同学获得国家一等奖。

潘秋惠说,现在的学生创新能力都是很强的,但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缺少提出问题的能力,缺少一种创新意识。她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事情,让他们体会事情内在的、本质的一些东西,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提的一些问题有些对我们也是一种启发,我们做的科研工作,一些来自学生的想法,我们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的”,潘秋惠如是说。

在指导学生时,最困难的是选择合适的使学生能够胜任的题目。潘秋惠往往综合考虑“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先进性,大学生的可接受性,有较大的提问题空间”三方面因素为学生提供选题。为了指导好学生做一些东西,老师对相应的领域的研究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潘秋惠说:“教师需要查一些新的文献,随时了解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

创新更多源于兴趣,潘秋惠告诉记者,在数学建模实践班,一些外语、人文专业的同学不逊于理工科同学,他们得过很多数学建模大奖。竞赛得奖的比例并不高,一些同学可能三四年也拿不到奖,但潘秋惠认为他们得到的比奖更多。做科研工作的基础和经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科创成就梦想 创业改变人生——专访挑战之星、北京星敏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邱虹云


邱虹云,连续4年参加清华大学最高规格的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科技大赛,均获大奖;他先后两次创业,是全国在校大学生办公司的第一人。现任北京星敏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素有“清华爱迪生”之称。

科创与学习相互促进 让人生不再迷茫

1996年,邱虹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华学子第一学府——清华大学。入学不久,班里就有同学询问大家有没有小制作小发明参加学校的“挑战杯”科技竞赛。从小就对发明创造有着浓厚兴致的邱虹云带着向大家展示自己创新作品的初衷,以“超长焦距变焦镜头”夺得了一等奖。接下来的大学生活里,科创成了他大学四年生活的主旋律。

参加科创大赛会占用大部分课余时间,邱虹云从大一到大四参加的比赛水平越来越高,付出的时间精力越来越多,学习成绩却是一路攀升。从大一的成绩中等,到大三大四的专业前茅,对于他来说,科技创新与专业学习其实是一个相互促进、学用相长的过程,参加这些科技创新比赛会促进他们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其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谈及多次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对自己的意义时,邱虹云说道,“竞赛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刚入大学时,许多同学对未来或多或少有些茫然,很多人开始怀疑学习有什么意义,参加“挑战杯”的经历无疑让从小喜欢发明创造的邱虹云找到了一些方向。邱虹云表示,“挑战杯”给喜欢搞创造发明的同学分享、沟通的机会,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又能产生诸如被商业关注、与其他有共同兴趣的人合作钻研等其他机会;而对于平时不关注的同学,“挑战杯”也能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

创业与实践相结合 改变人生轨迹

大三的邱虹云以技术入股,首次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夺得金奖,并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1999年4月,邱虹云作为核心人物之一,与其他两个伙伴创办“北京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旨在生产销售自己的专利产品“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他把第一次创业定义为“被动”创业,那时他主要负责技术方面,比较少参与企业的决策。但期间遇见的困难和挫折为他的第二次创业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002年,邱虹云单枪匹马再次创业,全面开启他以实用型创新产品的事业生涯。他说,第二次创业是技术驱动,自主性更强,而他要考虑的不再仅仅是技术,还包括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

由于第一次创业顶着风险投资的压力,必须要做出东西给别人看看,到了第二次创业,邱虹云已没有当初年少气盛的冲动,而是更有理性地选择了根据现有能力去发展。创业至今一路走来,产品销售一直按着既定轨迹逐步做大,没有大起大落,在稍显迟缓的脚步中多了一份难得的稳定与坚实。邱虹云认为,这样保守的方式或许会失去一些机会,但基础会很坚实,未来也还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谈及创业计划大赛对自己的影响,邱虹云感慨地说,从某种程度上参加创业计划大赛也直接改变了他的人生。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或许这位“清华的爱迪生”将会继续沉浸在科学发明的世界中,继续他的小发明小创造,在未来来成为一名科学家。对于大学生创业,邱虹云建议大学生要勇于实践,将创业设想付诸实际,敢于尝试,你会发现很多事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同时,大学生创业时还要有承受压力和失败的准备,因为创业与工作经历不一样,它有风险,而工作上班是相对稳定的。


上一条:“挑战杯”记西安世园会专项作品展区
下一条:团结勤奋 求实创新-采访北京理工大学团队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