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挑战杯”参赛高校学生创新团队风采录(2)

组委会 发表于 2011.10.24| 点击数8725

新闻标签: 创新团队 大学生 决赛现场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10月15日上午,记者采访到了此次南开大学代表队的参赛队员。南开大学此次共带来了5件作品。秉承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南开学子积极创新。

创新源自生活

来自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亚琼此次带来的作品是《Bi2WO6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染料与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她说,做这个课题是因为在生活用品中存在着许多内分泌干扰物,我们平常用的餐巾纸、纸杯等都可能残留有内分泌干扰物,它们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现阶段的催化降解过程通常是在紫外线的条件下,成本较高。为了降低催化成本,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他们着手制备在可见光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降解反应的催化剂。

辛勤铸就成果

经济学院的王卓这次带来的项目是《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及对策分析——基于天津市涉农区县的调查》。她告诉记者,自08年天津市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以来,一直没有第一手资料反映政策的实施情。为了填补这项空白,他们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共发放了601份调查问卷,覆盖了08至10年的所有大学生村官,并实地走访了西青区、东丽区、静海县的100多名村官、村政府人员以及村民。经过1年的调研,他们得出她总结道“这一政策有其实施的必要性,有成效,但也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她也提出了“老带新”及有经验的村官指导刚刚上任的村官,完善村官评价体制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谈及参加此次“挑战杯”的收获时,王卓说:“‘挑战杯’让我们了解了科学调研的流程,也得到了社会经验方面的历练。我们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创新成果来为社会做些有用的事。”

同济大学:用科技的力量守护生命之源


水是生命之源,但目前我国的水污染现状着实令人堪忧,由于水质监测不力,应急准备不足,导致水质大规模污染的现象频频发生。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快速有效地监测水源质量就成了当务之急。同济大学王晨谦等同学以此为出发点,研制出一种用于水质毒性检测的多通道微生物传感器。王晨谦介绍,他们通过检测微生物呼吸状况的方法达到检测水质量的目的,避免了常规检测方法价格高且易受干扰的弊端,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们团队六人用了两年的时间,做过大量实验,到过多个地方进行现场检测,一次次失败让他们越挫越勇。秉着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同济大学也帮他们积极联系合作企业,提供实验平台,并配有指导教师。王晨谦说:“今天的成绩跟我们的坚持不懈是分不开的,同时更要感谢指导老师,感谢学校。”在谈到比赛收获时,王晨谦说比赛锻炼了他与人交流的能力,他希望通过本次大赛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指导教师王学江表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效率高、价格低,可以得到大规模推广,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效益,他们作品的优势在于其创新性与实用性。同济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很大,每年都提供大量资金与实验设备,王学江说:“当今大学生有创新能力,但还需要老师的科研引导。本次比赛是一个交流的机会,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同时能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动力。”

武汉大学:嘿,伙计!


28个小时的颠簸,6件精心准备的作品,他们满怀激情来到大连理工,续写江城传奇。活力四射,携手并肩,他们以青春为盟,向梦想发起挑战。这就是武汉大学代表队,一个充满活力与凝聚力的团体。15日下午,我们走近武汉大学代表队,聆听了属于他们的“挑战杯”故事。

来到立体照片集成系统展区前,队员们正在讨论展板布置。武汉大学大四学生肖克作为团队一员向我们介绍了作品从最初创意、研发调试到最终成型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樱花引发的探索,当时我们看到以樱花为主题的立体照片,就想到可否改进这一技术,并应用到人像拍摄上,由此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立体集成系统研究。”探索之路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肖克坦言,在此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困难。“整个作品研究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参加省赛前我们这个项目并不被看好,这不仅是对个人毅力的挑战,更是对团队凝聚力的考验。还好,我们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拼到了终审阶段。”

“嘿,伙计”,同队的小伙吴子铎对记者热情的招呼,他主要负责的作品是“大容量伪装式保密通信系统”。在学校,他设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从团队内部协调到与客户沟通的任务都是由大学生自主承担,工作室起名为“火鸡”,谐音“伙计”,代表着一种团结进去的团队精神。对于教育创新的意义,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自己做项目比学校实验室更能锻炼自身能力,学校的教育偏重学术与理论,而从工作室走出去的人更符合社会的市场需求。所以,创新教育应该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

队长龚莉表示:“湖北人常说‘惟楚有才’,我们希望在这次比赛中,武大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载誉而归!”

西安交通大学:探索无境


  

在“挑战杯”终审决赛的赛场上,西安交通大学用自己“精勤求学 敦笃励志 果毅力行”的精神,为大赛增添了靓丽的一笔。

西安交大参赛队由4名本科生和2名指导老师组成,作品涵盖四项三大类,其中,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基凤翔泥塑的产业化探索和实践”展位吸引了大量的眼球。

西安交大位于陕西省,陕西省是民间艺术大省,凤翔泥塑更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赛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实践探索了解到了凤翔泥塑的资源价值、传承传播与产业化现状、面临的困难等。他们基于现今的虚拟化产业现状得出了“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即通过文化创意和数字化手段,将泥塑本身的实体开发与虚拟化开发相结合进行产业化开发。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民间艺术得到继承与发展。

“纳米黄金探针”项目的参赛选手刘钊简要介绍了自己的项目。这是一项应用于生物医疗、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的最新研究成果。谈及这两年半的艰辛研究,他表示,这项课题的灵感来源于对现有成果的继承。创新这条路,前路迷茫,只能脚踏实地,不断探索。

他们说,希望“挑战杯”可以更快更好地发展,让“挑战青春,创新未来”的精神影响更多的人。创新不止,探索无境。

西南科技大学:一个月,我们创造奇迹

 


西南科技大学的参赛作品——危险环境作业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白色的机身,一只巨大的机械手轴高高擎起。这台长相奇特的智能机器人在河南杞县和广州番禹两次卡源事件的救援工作中功不可没,参赛者余慧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他们昨天下午抵达大连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布展工作。队员们光是搬运笨重的机器人就花了两个半小时。“大连理工真的好大,让我们好一顿走。”余慧笑着抱怨,“不过这里确实很漂亮,而且大会的组织也很周到,一路上我们得到了许多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

谈起作品,队员们相视一笑。“这是我们一个月的成果。”指导教师刘满禄说。面对吃惊的记者,刘老师笑着说:“那是相当艰苦的一个月。”他告诉记者,09年河南杞县钴—60卡源事件救援工作中,前代机器人没坚持10分钟就坏死在其中,甚至最后直接被腐蚀,因此救援工作一直没有进展。7月,他们接到上级科技支援请求,全队队员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计算、设计、画图到制作生产的全部工作。8月初机器人就加入了救援工作,并且在强辐射、剧毒的环境下运作正常,协助救援工作取得成功。“那一个月我们压力挺大,通宵成了家常便饭。”参赛同学笑着说。对于他们,那段奋斗时光的汗水也充满甘甜。当被问到成功后的心情时,队员们笑得更灿烂:“那不单单是种成功的喜悦,更是种承担社会责任后的自豪感。”

记者询问这台机器人有自己的名字吗,队员们摇了摇头。记者指着这一个月完成的成果,“我觉得它应该叫奇迹”。队员们又笑了,跟着点了点头。

厦门大学:建立绿色高校有你有我


厦门大学风景宜人,环境秀丽,在此求学的学子在厦大博大文化的熏陶下,自然地将眼光投向了“环境”这个热门的话题。而绿色十条作为世园会提出的新型环保理念受到了范叶超等同学的关注。

当问及为何会选择《绿色低碳,高校先行——大学生践行“绿色十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时,范叶超说,最初是因为队员们感觉到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存在一个落差,其影响因素有许多,如地理区域、个人态度。“绿色十条”是西安世园会倡导全民践行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文化水平和素质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理应有更强的环境意识。这次研究的正是关于大学生践行的现状及其影响。

在后期的问卷分析中,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践行现状。数据表明:大学生对私人领域的绿色十条践行情况要优于公共领域,造成了对绿色十条践行的不对称性;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女同学比男同学要乐意实行环保行为。

“来到这里参加‘挑战杯’,我们不仅想将团队的研究成果展现给他人,更想通过这个机会与其他学校的团队进行交流与学习。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尽力打造一个绿色的高校,践行环境友好行为。” 范叶超感慨道。


上一条:“挑战杯”参赛高校学生创新团队风采录(1)
下一条:评审专家看“挑战杯”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