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从阅读需求看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器

来源:tech2ipo| tzb 发表于 2013.3.21| 点击数3996

“传统媒体已死!”当新媒体出现的时候,他们如此高呼。

“新媒体已死!”当自媒体出现的时候,他们如此高呼。

“RSS已死!”当 Google Reader 宣布关闭的时候,他们如此高呼。

熊孩子,别闹了,新媒体从来未取代传统媒体,自媒体对新媒体也无法望其项背。没了 RSS 那些所谓的 Google Reader 替代品们——个性化阅读软件,更是一天都活不下去。

确实,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和 Twitter 等新媒体应用的流行,传统媒体——诸如报纸、电视和广播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挤压,但是传统媒体仍然有着无法被替代的部分。自媒体同样也是如此,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其实是创造了新的需求而没有解决原本的需求。

那么,人们阅读……或者说:

阅读新闻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层:获取资讯

在这一层次上用户的核心需求是快和简洁。随着用户时间的碎片化,在这一层次用户甚至有时候只要知道新闻6W(Who,  When, Where, Why, What, How)中的 When, Who 和 What。

这也是为什么传统媒体被抛弃的原因,当报纸长篇累牍的对一个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大多数人关心的只是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大部分印在纸质媒介上的新闻只有标题被读者读过。

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在这一层次上胜过传统媒体并不只是因为以往人们印象中的胜在速度快。尤其是在早些年的国内,网络媒体并没有实际采编权,网络媒体必须依靠转载和编辑其他传统媒体的稿件才能生成内容。而那个时候,原生的网络媒体(网易、新浪、搜狐等)之所以能够胜过那些同样在尝试网络化的传统媒体,根本原因在于对新闻标题和对内容的剪辑,说的简单一点……标题党。

新媒体的产生使得原本人们对3W(When、Who、What)的需求从一篇正常的新闻稿的6W中解放出来。这反过来也加快了新媒体采编的速度,一个传统媒体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才能出稿,而新媒体则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报道在 140 字内结束。

在这一层次的需求中,新媒体是完胜的。

第二层:挖掘深度

当用户 3W 的需求在标题上被解决之后,大多数的用户就会直接把这条新闻放进已阅列表里。但是也会有少数感兴趣的读者点入新闻内,看看剩下的另外 3W 是什么以及还有没有什么更多可看的内容。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新媒体一直叫嚣着要把传统媒体的名字刻在墓碑上,但是直到现在为止传统媒体虽然活得不算太好但也不至于真的被灭绝。至少在去年,纽约时报的数字版订阅用户已经多达 66.8 万,这个数字对于任何一个线上媒体来说都不算大。但是,重点是,这 66.8 万用户都是付费用户。

这意味着人们仍然认可那些深度的报道和文章是有价值的,新媒体的编辑们不可能仅靠坐在办公室(甚至是家里)点点鼠标查查维基百科和 Google 就胜过那些在全世界设立办事处能够在任何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实地采访并拥有大批受过专业训练记者的传统媒体。

140 个字实在太少,而人们总会需要深度阅读,因此传统媒体并不会消亡。他们会继续维持那种传统的撒网式的新闻出版模式,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作出更好的用户和流量引导。

第三层次:自媒体需求?

我将自媒体归类一种社交和自我实现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都处于高位。

这一需求原本并不属于媒体和读者的范畴,但是社交网络和新媒体平台让这一点变为了可能。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自己行业或领域的知情人,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身边一场事件的目击者。因此,知情人变成了资深评论人,目击者变成了先锋记者。

Twitter 最早开启了自媒体的概念,但它所说的自媒体与现在常说的自媒体还有一定区别。但是无论怎样,不管是 Twitter 所看中的“偶发自媒体”,还是国内互联网圈兴起的“资深自媒体”都是一种缺乏常性的短期现象。

这并不是基于对自媒体人工作态度的不信任,事实是当一个媒体只有一个人的时候,那么他的角度必然是孤立的,更新速度必然是缓慢的,覆盖面必然是狭窄的。当你想通过扩充人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自媒体就已经不能再称为“自媒体”,而是“以某人为代表的媒体”。

然而,自媒体的诞生又是必然的,自媒体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媒体人在本行业、本领域、本地区所特有的敏感、角度和知识于特定条件下以低投入产出较高的价值。

正如之前所说,新媒体们把控了第一层次需求的入口,而他们本身又很难产出真正高质量的稿件。传统媒体产生出大量的优质内容,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自媒体拥有最独特视角和最私密的消息,但没有常性……对于读者来说怎么办?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从新媒体诞生以来,就对传统媒体有着莫大的仇视。从自媒体诞生以来就一直试图颠覆新媒体的地盘。但是事实上就是:谁也替代不了谁在用户心目中的地位,也许是时候坐下来讨论一下这场无谓的厮杀了。

但是,网络时代,人人都需要眼球,所有公司都需要流量与点击,怎么才能让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这三个死对头握手言和呢?

Timeline 引入,新媒体解决短平快需求

首先,我们假定新闻列表是过时的。不去讨论对错,Google 自有它关闭 Google Reader 的原因。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对新闻或消息的第一呈现形式进行整理。如果固守列表式结构的话,我们将无法把三种类型不同的媒体整合在一起。

那么,理想中的呈现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答案是这样的:

我猜各位读者看到这张图的第一反映一定是:“坑爹呢!”

这不就是 Twitter 在不久之前刚淘汰掉的那一版失败的界面尝试么?

没错,这就是在那一版界面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来的。对于 Twitter 来说,那一次改版有可能是失败的,但是当用在别的类型的内容的时候,这种版面设计不一定失败。

首先,内容的初次呈现一定是以 Timeline 的形式,因为读者永远以第一层次需求为优先获取讯息。首页的左侧基本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排序,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内容区块进一步缩减去掉摘要只留标题和方形题图,变成更加类似于微博的形式。这样有利于让一些完全依赖于新媒体平台而没有博客和站点的独立媒体人进行短快报的播送。

可以预计到的,在首页的 Timeline 中会被新媒体阵营所占领,因为首页本来就是为了满足短平快的资讯获取需求而设计的。

而它的内页则是这样的,考虑到我们不可能一直截留所有媒体的流量(事实上 Google Reader 就是这样做的),也许右侧内容页可以设置为内嵌到原网页。

错过机制和话题聚合让传统媒体获得更多的机会

如何在新媒体茫茫无尽的刷屏中将传统媒体筛选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观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并不对立,对立的是深度阅读和浅层阅读

当用户已经订阅了某一话题或者是某几个媒体之后,正常情况下的 Timeline 应该按照媒体或话题中文章的发布时间进行排序。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算法让时间排序仅存在于浅层阅读中。

如上一小节所说道的,以 Timeline 形式组织媒体排布会导致很多重复的短资讯,我们必须保证这些短资讯在用户的面前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因为这些消息本来就不需要用户反复斟酌和体会,它只要让读者达到“哦,有这么回事儿”的境界就可以了。

在算法中将这些消息“阅后即焚”,一旦确认用户已经见过这些消息(甚至没有点开),立刻将他们在 Timeline 里下沉,用更新的消息和长内容进行替换。

对于那些在发布时间点用户没有打开过网站的长内容,在算法中可以放入一个叫“错过箱”的暂存处。当用户 Timeline 上的内容排布相对空闲的时候,将“错过箱”中的内容无视发布时间的随机倒出一两篇填充在 Timeline 上。

当读者处于散漫阅读或是深度阅读的状态时,读者是不在乎时效性的。即便是那些事件本身已经过去了很久的评论性文章在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其中来自于过去评论员的观点和角度很多时候是一种跳出当前视角的重要思路。

自媒体碎片化评论

在刚才的两张图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 Timeline 分为“媒体”和“媒体人”两部分,后者显然是为自媒体准备的。

对于自媒体来说,除了在自己领域里发表一些长篇的报道和独家的消息还能做什么呢?以微博上的自媒体来说的话,绝大多数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对新闻和报道发表一些评论性的看法。

这些看法并不一定很长,但有时很犀利,为人们提供了更独特的视角。因此,我们有必要让这些内容聚合起来,因此一个好的阅读器应当有“媒体人”频道。

但是……怎么组织?

刚好最近小编发现了一个很有参考意义的网页书摘插件(目前内测中),这个插件能够实现对整个网站的划线评论。当你在某个文章中划线评论后,在它的页面上会以如下形式呈现:

笔者所设想的“媒体人”频道的 Timeline 类似于上图,除了各个自媒体的新鲜爆料之外,我们将能够看到更多媒体人对某些新闻中内容的评价。这些评价基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报道,自媒体媒体人无需在为跑新闻而苦恼,又能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意见。

并非阅读器而是媒体平台

到这里为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阅读器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因为不论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还是自媒体都能够直接参与到这个平台上内容的加工和操作上。

因此,我们不妨作出更大的改动:引入 @ 语法 # 语法和 [ ] 语法。

@ 语法的好处不言而喻,在阅读器中引入 @ 语法可以大大的增加新媒体和自媒体之间的互动。而 # 语法则方便用户对某一话题进行订阅。除此以外,还可以方便用户回溯关于某一事件或某一公司的全部历史。

而 [ ] 语法则相对陌生,这是一个来自于维基百科的语法。它的基本用法是[链接地址 链接文字]。这一语法的好处是方便新媒体和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原本大多数新媒体与自媒体的价值就在于二次编译与加工,让新媒体人可以直接在 Timeline 里对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修改更利于新媒体和自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向传统媒体输送流量。

都说 Google 放弃 Reader 的原因是因为它不再为 Google 产生价值,但是阅读器事实上是最有潜力成为媒体销售渠道的应用。如果我们将新的社交因素和适当的算法加入其中,然后再配合上媒体直接供源后台和付费订阅机制,何谈阅读已死、媒体已死呢?


上一条:怎样让拿着画笔对着白纸不敢下手的成年人开始画画
下一条:Yahoo收购个性化社交推荐服务Jybe,五位前员工悉数回归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