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赛新理念刷新“老品牌”
中国青年报 发表于 2012.10.26| 点击数6305
点睛
——首次明确高校专家不担任评委
——人人能参赛 强者可“复活”
——看商业计划书,还要看真实财务报表
近日,记者从团中央学校部获悉,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将于今年11月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目前,各地、各高校正积极备战,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是风靡全球高校、深受学生欢迎的竞赛形式。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办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将这一赛事引入并推广到全国,从2002年起,教育部成为主办单位之一。截至目前,此项赛事已先后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成功举办7届,在大学校园中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一批创业计划进入了实际运行操作阶段,技术、资本与市场的结合向着更深的层次推进。
如今,创业计划竞赛已与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道,成为“挑战杯”旗帜下的重要赛事,并形成两赛隔年举办的格局。随着竞赛规模的不断扩大,竞赛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也日趋规范,形成了全国、省、高校三级赛制。全国31个省(区、市)均举办省级比赛,1000多所高校举办校级比赛,每年参加三级赛事的学生超过百万人。
团中央学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深化“挑战杯”的内涵,本届竞赛的主办方拓宽办赛思路,采取了更加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办赛方式,概括起来就是4个关键词:规范、普遍、实战、多元。
规范:再公正些 再透明些
作为“挑战杯”旗下的两大赛事,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始创于1989年,创业计划竞赛则起步于10年之后的1999年。在前7届创业计划竞赛中,一直是参考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章程。今年,组委会在对以往竞赛进行系统总结、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新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章程》。
在评委组成上,本届比赛扩大了企业管理、金融、风险投资等领域评委的数量,让更多有市场经验的专业人士加入评委队伍,并首次明确,高校专家不担任评委,推进公平公正。此外,竞赛改进以往以秘密答辩形式为主的评审模式,大幅度扩大了公开答辩的比例,增加透明度。
为最大限度降低因评委个人原因在评分时的随意性,组委会制定了严谨、规范、细致的评审流程,以保证每件作品都会得到公正评审。从复赛到决赛,全部采用“集体阅卷”的方式。复赛时,组委会根据作品分组情况,匿名发给相应组别的评委进行初步评分;由于初评通过网络进行,各个评委之间互不认识、互不见面,有效保证了评审的公平性。同一作品的得分如果出现较大差距,还会进行复评,以避免好作品成为“漏网之鱼”。一件作品最终获奖,除评委公认外,还要通过评审小组复议、评审组组长会议等环节,层层筛选、层层确定。
普遍:人人能参赛 强者可“复活”
为最大程度地使更多普通学生参与到赛事中来,实现竞赛从精英型向兼顾群众型转变,2011年4月,竞赛组委会发布《关于实行“挑战杯”系列竞赛逐级报备制度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将各自的创业计划比赛届次化,通过比赛机制选拔优秀作品;同时,各地、各高校在举办校级比赛、省级比赛前,需将比赛开展情况逐级报至上一级团组织,并将获奖作品通过竞赛官方网站上传备案,报备情况将作为竞赛名额分配及优秀组织奖评选的参考依据。
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竞赛的透明度,而且大大提升了竞赛的覆盖面以及高校师生的参赛积极性。据统计,在本届“挑战杯”竞赛中,进行比赛报备的学校有1051所,报备项目共5万多个。三级赛制、逐级报备除了可以更好地选拔优秀作品,还有一个好处——人人都可以参赛,而且至少能参加一级。“大家都来热热身”的办赛理念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新媒体在比赛中的广泛应用也成为吸引大学生创业者的亮点。由专业团队开发运营的“挑战杯”竞赛官方网站,致力于打造安全、集成、综合的协作共享系统,不仅可以完成赛事各项功能,还开设“作品库”、“创业资讯”、“公开课”等板块,收集赛事成果、商海万象、名校课堂,将逐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挑战杯”系列竞赛人才与成果等资源的检索、对接和孵化,成为投资者“淘宝”和大学生创业者励志、充电的好去处。据统计,从2011年5月初网站上线的一年多来,访问量已超过5000余万人次,覆盖全国各个省份、2056所参赛高校,线上参赛学生用户近16万人。
为了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挑战杯”竞赛之中,主办方今年还首次单独设立了“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增加了面向所有学生的“海选”环节。
“‘网络虚拟运营’竞赛就像一个大游戏,在主赛事中不能更进一步的,可以在网络虚拟运营竞赛中‘复活’一次,让我们再过一把瘾。”一所高校的参赛选手说。他们一组4人为了这次比赛,有的放弃了假期,有的放弃了考研,但在全国赛的复赛中未能出线。“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的设立,让他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实战:有硝烟味 更有人情味
“往届竞赛主要是看商业计划书,今年的比赛还要看真实财务报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祁迹游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EO耿子祺说。在今年的竞赛中,主办方首次将参赛作品分为“已创业”和“未创业”两类进行评选。
据了解,全国评委会在复赛、决赛阶段,针对“已创业”和“未创业”两类作品实行相同的评审规则,但对于已创业类作品的考察,将更加注重商业运营效果,对于未创业类作品则更加注重市场发展潜力。计算总分时,将视已创业作品的实际运营情况,在其实得总分基础上给予1%~5%的加分。这一考虑的初衷,就是为了突出“挑战杯”竞赛的实践性、社会性,在大学生创业者中培养出更多既“熟读兵书”、又善于实战的复合型人才。
赛场中,选手们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高手”们过招,逐鹿“挑战杯”;赛场外,主办方还将向诸多业界的知名人士进行项目推介,帮助他们将创业之梦变为现实。
团中央学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届“挑战杯”将依托有关地方政府,遴选并设立第一批3~4个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在项目落户、资金扶持等方面提供多项独享政策,并逐步扩大规模,为今后在竞赛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实现孵化、升级提供长期稳定的平台和保障。
本届“挑战杯”还建立了协同合作的联动平台,将充分整合学校、企业、社会力量,借助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汇聚上海市、区、企业、园区等优势资源,为优秀参赛项目提供包括资金、运营、培训等在内的支持政策。
多元:是奥林匹克 也是嘉年华
在传统的赛事活动之外,本届“挑战杯”还将举办创业大讲堂、国际大学生创业夏令营、创业导师沙龙等一系列活动,邀请知名创业导师、优秀创业者与参赛团队展开对话,并组织风投企业与优秀项目对接洽谈,让“挑战杯”成为引领示范创业教育、全景展示创业成果、互动交流创业文化的广阔平台,让竞赛成为汇聚大学生目光的“创业嘉年华”。
本届“挑战杯”将与电视媒体合作,依托《谁来一起午餐》等栏目,拍摄制作由参赛团队担任“主角”的电视节目,让大学生创业赛事走进公众视野、迈入百姓生活,让更多人了解挑战杯、关心挑战杯。
为了更加突出对作品的多元化评价,本届竞赛将增加媒体、公众评价等环节,并设立“最佳创意奖”、“最佳表现奖”、“最具人气奖” 、“最受媒体关注奖”、“最具投资潜力奖”等单项奖,让普通观众、媒体记者也参与到奖项评选中,进一步扩大“挑战杯”竞赛的社会影响与行业认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