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作品简介: 本研究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了213名教师、188名家长以及2327名流动儿童。在调查的基础上,本课题组设计实践了“大带小”关爱对策。大学生走进流动儿童学校和家中,带流动儿童一起阅读有温情,有童趣的材料,鼓励儿童大声朗读,不受限制,自由表达。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宣泄情感、用文学滋养儿童的心灵、提高认知与情绪发展水平。

作品简介: 本文在分析汉语成语特点、留学生学习难点及使用偏误的基础上,探讨制作一个能按照义项和模糊项进行查询的成语学习软件。其意义在于帮助留学生攻克成语学习的难点,并且对我国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品简介: 灾害教育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发现上海市中学生防灾减灾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对灾害的知识了解不足,在防灾减灾行为上有一些错误的认识;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非仿真性的防灾演习持负面态度,不认为能够促进防灾减灾的能力。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培训、专题网站、教学方式等角度提出中学灾害教育实施的策略,期望能够为中学的灾害教育提供借鉴。

作品简介: 本研究从十七大报告“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这一战略任务的要求出发,首先进行文献的查阅与综述,结合理论基础以及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编制“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调研问卷,调研国内高校90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状况,分析影响因素及原因。从教育部门、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探讨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途径,探讨推动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作品简介: 法学院校是培养律师人才的梦工厂,律师事务所是莘莘法律学子实践梦想的舞台。青年律师是律师行业的中流砥柱,关乎整个司法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高校扩招,法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立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基于青年律师群体执业环境以及生存状态的特殊性,本项目通过对青年律师、律师事务所、法学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改善青年律师职业环境、促进法学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作品简介: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象为上海商学院2007级五个商科类专业的大四学生,内容涉及未来希望的工作领域、从事的行业、就业选取地、初入职场时看重的因素、就业途径、职业规划等十五项问题,发现多数大学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去向和工作领域;就业选取地集中于上海,寻求工作时不限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提前自身的求职的时间;在寻找工作时比较倾向于人才市场或社会关系;愿意在业余时间从事一些投资或是商科类的兼职等就业倾向。

作品简介: 高校选课系统,作为学生选课和相关教学事务的管理平台,因资源投入匮乏、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陷入瓶颈。本文从国内、国外高校选课系统现状出发,结合中国教育制度,引入淘宝模式的创新思想,提出了从“淘”宝贝到“选”好课的高校选课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了课程体验、课程搭配、课程介绍、课程评价、与老师即时沟通等功能,力求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人性化的选课系统,解决学生盲目选课的现状,体现信息时代大学生对课程的个性化管理。

作品简介: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 “社会封闭”的新韦伯理论和孙立平教授的“社会断裂”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我国流动儿童在城市之中的教育困境,并从我们的视角提出合理建议。我们将从流动儿童自身、流动儿童父母以及流动儿童所在学校多个视角进行深入探访,并从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状况、心理等多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弊端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作品简介: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和中小企业的双向调研探寻了大学生择业与企业提供岗位之间存在着匹配不平衡问题。进而追究问题的溯源是大学生择业文化教育缺失。意在引起各高校对于择业文化教育的重视。针对大学生在就业红海里厮杀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的蓝海战略—中小企业。并把大学生选择中小企业就业的现状、瓶颈、发展趋势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帮助在校大学生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设计和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

作品简介: 科学发展观,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校园,就没有科学发展,更不会有和谐的社会。本项目《试论上海海关学院和谐校园的构建》一文将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前提下,从上海海关学院的现状出发,从正确处理三方面的关系,即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人际关系、日常教学与准军事化管理关系,对上海海关学院和谐校园的构建进行浅析和探讨。

作品简介: 将内在因素(个人性格特征)列入幸福感的调查中

作品简介: “大学生理财协助机制”采取“教育引导”与合理使用“升级版校园一卡通”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让理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大学生培养理财意识,端正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作品简介: 待业大学生是已具有相当数量的社会群体,目前有一部分人把其视为消沉群体和社会负担。这无疑忽视了待业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利益诉求。鉴于此,本研究以生存状态为切入点,对上海地区的2129名待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46名相关人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勾勒出这个群体基本的生存肖像。同时在调查结果与五种常见刻板印象的对比中,进一步揭示出待业大学生真实的群体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

作品简介: 本课题组承担的此项调查报告作为“千村调查”项目的组成部分,致力于从丰富的样本数据中提取必要的信息加以解读和阐释,并结合具体的乡村个案,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作整体把握和一定程度的分析。课题组成员来自六个省份,在“千村调查”项目中全程参与了对各自家乡的农村教育状况的实地调研。个案访谈的实践和整体数据的审视,使我们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到当下农村教育中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普遍性问题。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当...

作品简介: 单亲家庭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多一些关注?还是更需要充实的生活? 留守儿童更需要父母的陪伴?还是更需要能发挥主体性的丰沃土壤? 本项目通过人种志研究为被遮蔽的学生的真正发展需求“去蔽”;发现农村并校通过将学生置入现代化的教育场域,客观上满足了学生对外界的探索的渴望、对现代化的融入的需求。但是学校和老师方面还应更加主动和自觉,才能使得并校所铺就的学生的现代化道路更顺畅更成功。

作品简介: 通过短期支教实地调研,作者依据支教模型和调研结果,建立了短期支教绩效评价体系,剖析了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并运用CORPS理论揭示出问题的症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千里草助学计划短期支教新模式,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证明了新模式可以为大学生开展短期支教活动提供参考;最后,就短期支教提出对策建议,为短期支教指明出路。

作品简介: “空巢”一词本是社会学中的概念,本次调查报告将其引入主要反映大学城内各主体离开大学城后呈现的“寂寞”状态——城内资源和设施低效使用的情况。目前,中国大学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社会各界讨论更多的是大学城资源的协作共享和集约利用问题,却忽视了由于各个参与主体的重要需求而引发的 “空巢”现象。在倡导“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该问题成为大学城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