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产业结构转化的增长和就业效应--基于山东省的经验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作品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化过程来考察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决定作用,同时,通过结构偏离度分析来探讨产业结构转化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山东省的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结构转化的要求并不匹配,这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障碍。
详细介绍:
本作品根据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提出研究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化的增长效应与就业效应的意义。文章的框架为: 第一部分是文献回顾。这部分主要从产业结构转化的增长效应、就业效应两个方面进行文献的综述,对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做了系统的阐述,并指出了研究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化的增长效应与就业效应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是产业结构转化的增长效应。此部分采用偏离-份额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选取了三个典型区域:青岛市、德州市和菏泽市)经济增长总量中的产业结构分量,来认识山东省产业结构转化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对比三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差异;其次,测算产业结构转化的经济增长贡献;最后,得出结论,即山东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产业结构层次差异。以三类地区划分为例,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产业结构已基本符合“三、二、一”模式,产业结构转化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相反,德州市和菏泽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产业结构还属于“二、三、一”模式,所以产业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皆为负值。 第三部分是产业结构转化的就业效应。结合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采用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工具系统考察了山东省产业结构转化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山东省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始终为正值,第二、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且第二产业的负向效应更强。 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作品最后得出的结论有:(1)产业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2)山东省的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结构转化的要求并不匹配,这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障碍。特别是,第一产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受制于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能直接进入第二产业就业,而只能进入第三产业去从事生活型服务业生产。因此,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提高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由“二、三、一”模式向“三、二、一”模式的顺利演变,这必将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以山东省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化过程来考察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决定作用,同时,通过结构偏离度分析来探讨产业结构转化的就业效应,由此为山东省在经济发展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避免经济波动和失业增加,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学术界对于产业结构转化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对产业结构转化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但是研究的内容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所以研究结论不统一。本文运用偏离-份额法分别从整体和典型区域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山东省产业结构转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同时,结合人力资本相关理论,创新性的考察了山东省产业结构转化的就业效应。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经济结构调整会打破原有的产业关联,通常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转化。这种转化必然会改变原来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要求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重新配置。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要素的流动受到了限制,那么,这不仅会带来经济总量的波动,而且还会产生大量失业人口。所以,研究产业结构转化的增长效应与就业效应,对于谋求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和避免短期经济波动和失业增加,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作品摘要

产业结构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都具有重要影响。以山东省为例,产业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较低的产业结构水平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障碍。这是因为,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阻碍了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重新配置,使得山东省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协调,产业结构转化比较滞后。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2] 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3] 马树才.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J].辽宁大学学报,2005(3):193-198. [4] 高更和,李小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3):270-273. [5] 周英章,蒋振声.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实际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46-152. [6] 蒲艳萍.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J].现代财经,2005(2):64-69. [7] 夏长杰.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1):36-40. [8] 孙蚌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95-100. [9] 邓智团,但涛波.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J].中国农村经济,2005(8):30-36. [10] 荘福典. 台湾地区产业结构之变动与劳动生产力关系之探讨[J]. 台北学报,2007(29):172-193.

调查方式

1.统计报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2.书报刊物 3.电子期刊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传统增长理论认为,在竞争均衡的条件下,资本积累、劳动投入增加以及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由此长期忽略了经济结构演变的重要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库兹涅茨、罗斯托、钱纳里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强调产业结构转化所导致的生产要素再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些研究,以及随后日本学者提出的产业相关理论,都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构分析提供了良好基础。 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基础,我国学者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般认为,我国经济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周振华,1995,2003),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提高(郭克莎,2001)。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改变经济规模,二是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力。由此,一些学者还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测算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柯军,2008;马树才,2005)。不过,鉴于数据的可得性(高更和,李小建,2006),更多学者是通过使用协整理论来探讨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周英章,蒋振声,2002)。同时,也有学者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分析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吴子稳,庄德林,傅为忠,2007)。总之,这些研究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在就业效应方面,我国学者对产业结构转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分析了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现状及其原因,所使用的方法是结构偏离分析法、就业弹性分析法和现象描述法等等(蒲艳萍,2005;夏长杰,2000;张春煜,喻桂华,2004)。这些研究表明,在总体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就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其中,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开始下降,而第三产业过早成为了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对于这种现象,很多学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制度原因,二是市场原因,三是人力资本水平的制约(黄洪琳,2008)。那么,孙蚌珠(2005)就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重要影响。她认为,第三产业在接纳劳动力方面的进入壁垒较低,而第二产业的进入壁垒较高,是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流动特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