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提升途径之社工介入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薄弱现状调查分析、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薄弱原因探究、社会工作者在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提升过程的介入模式研究及介入困境分析四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成果能够为山西省政府及民政部门开展煤炭污染防治工作开拓思路,能够使因煤炭污染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得到更好更快的解决,从而促进山西的和谐、健康发展。
详细介绍:
本作品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薄弱现状调查分析、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薄弱原因探究、社会工作者在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提升过程的介入模式研究及介入困境分析四个方面。 首先,煤矿工人生态意识非常薄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煤矿工人对生态政策不了解、对煤矿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种类认知不全面,对煤矿生产中污染的危害性认知不足。 其次,造成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薄弱现状既有煤矿工人自身的原因,又有包括矿主在内的矿区管理层方面的原因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就矿工自身的局限性而言,对矿区家园感的缺失是矿工生态意识薄弱的心理基础,煤矿工人的职业属性是矿工生态意识薄弱的生理前提,较低的受教育水平是矿工生态意识不高的文化瓶颈,而较低的收入水平是煤矿工人生态意识不高的经济原因。而就矿区管理层而言,矿区管理层本有责任对矿工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宣传工作和教育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自己、对家人、对矿区、对社会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由于过度强调煤矿生产的当下经济利益,矿区管理层往往忽视对矿工的环保宣传与培训。而且,矿区管理层无视矿区生态建设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矿区的工人,使他们形成矿区污染危害不大的错觉,导致矿工生态意识不高。除矿工自身局限性和矿区管理层对环境保护的漠视之外,导致矿工生态意识薄弱现状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舆论导向性偏差。 第三,社会工作者在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提升过程中可以介入,其介入模式包括个案工作模式、小组工作模式、社区工作模式与社会工作综合模式。个案工作模式是一对一的与矿工建立专业关系,与矿工进行互动与语言交流并引起矿工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变化,由原来不了解国家环境政策变为熟悉国家环境政策,由对矿区没有归属感变为拥有以煤矿矿区为家的家园感,由无意识地可能导致污染环境的行为变为有意识地行为以避免生态破坏。小组工作模式是社会工作者围绕提升小组成员生态意识的目的建立矿工生态意识提升小组,通过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等各种活动,向小组成员提供煤炭污染的各种信息,对矿工进行煤炭洁净生产的教育。社区工作模式包括专业社会工作者与矿区所在地社区工作者进行合作和与企业工会合作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等方式提升矿工生态意识。而社会工作综合模式是社会工作者为了更有效的提升矿工生态意识,将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三大模式综合运用。 最后,分析了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中存在的困境,即专业社会工作者严重匮乏、矿工对社会工作者缺乏了解及煤矿工人的高流动性导致社会工作介入的非持续性三个方面。 综上,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薄弱,社会工作者在山西煤矿矿区矿工生态意识提升过程中可以介入,能够介入。山西省政府及民政部门应着手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投入到煤炭污染防治工作中去,以早日实现我省开展的蓝天碧水工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1)调研山西省煤矿矿区工人生态意识薄弱现状;(2)在分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探究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薄弱原因;(3)探索社会工作者在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提升过程的介入模式及存在的困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综观研究成果,基本上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煤炭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二是就严重的环境问题提出如制度建设、技术支持等相应的对策。就社会工作者在提升生态意识过程中介入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作品的研究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研究社会工作者介入矿工生态意识提升的模式,研究社会工作者在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提升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我省早日从煤炭污染困境中突围出来贡献力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是一个创新作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从学术价值方面来说,一方面,本作品研究成果拓展了煤炭污染防治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本作品研究发展和完善了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提供了一种思路、一个方向。从应用价值上来讲,本作品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山西省政府及民政部门开展煤炭污染防治工作开拓思路,能够使因煤炭污染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得到更好更快的解决,从而促进山西的和谐、健康发展。

作品摘要

本作品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薄弱现状调查分析、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薄弱原因探究、社会工作者在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提升过程的介入模式研究及介入困境分析四个方面。首先,煤矿工人生态意识非常薄弱,其次,造成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薄弱现状既有煤矿工人自身的原因,又有包括矿主在内的矿区管理层方面的原因和社会方面的原因。第三,社会工作者在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提升过程中可以介入,其介入模式包括个案工作模式、小组工作模式、社区工作模式与社会工作综合模式。最后,分析了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中存在的困境,即专业社会工作者严重匮乏、矿工对社会工作者缺乏了解及煤矿工人的高流动性导致社会工作介入的非持续性三个方面。 综上,山西矿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薄弱,社会工作者在山西煤矿矿区矿工生态意识提升过程中可以介入,能够介入。山西省政府及民政部门应着手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投入到煤炭污染防治工作中去,以早日实现我省开展的蓝天碧水工程。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与本作品相关的前期文章有: 1、《社会工作者介入煤炭污染防治初探—以山西为例》发表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报核心期刊《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社会工作介入山西煤炭污染防治的可能性研究》发表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以山西为例分析社会工作者在煤炭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发表于《长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呼吁•反思•监督——论社会工作者之于山西煤炭政策》发表于《社会工作》,2008年第11期。 本作品文章《山西煤矿工人生态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论煤矿工人生态意识提升之社会工作者介入》已经成稿,待刊。

参考文献

[1] 孟学农.感知山西[N].山西日报,2008-01-14(A1); [2] 周笑冰.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3] 朱振忠、陈坤等.煤矿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J] .煤质技术,2006,(5); [4] 高秉江.家园与人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 李乃文、牛莉霞、李国.矿工社会支持水平的现状分析与评价[J].煤矿安全,2010,(3); [6] 马洪亮、周心权、王素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2007,(9); [7] 许莉娅主编.个案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杨伟芳、李海平等.社会工作介入山西煤炭污染防治的可能性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9] 刘华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涵义与要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0] 李海平、罗小强.以山西为例分析社会工作者在煤炭污染防治中的作用[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调查方式

走访 个别交谈 问卷 亲临实践 文件 统计报表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山西省严重的煤矿矿区污染现状,专家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综观研究成果,基本上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煤炭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如在《呼吁•反思•监督——论社会工作者之于山西煤炭政策》一文中,作者就在提炼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山西环境污染现状概括为三个方面: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污染。二是就严重的生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制度建设、技术支持、生态补偿机制等。 但就社会工作在矿区主体生态意识提升过程中介入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到目前为止, 即使是就社会工作介入煤炭污染防治的研究成果,也只有本作品指导教师前期的四篇研究文章,包括《呼吁•反思•监督——论社会工作者之于山西煤炭政策》、《社会工作者介入煤炭污染防治初探——以山西为例》、《以山西为例分析社会工作者在煤炭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和《社会工作介入山西煤炭污染防治的可能性研究》。当然,在这些文章中,也关涉到矿区主体生态意识提升的研究。如在《以山西为例分析社会工作者在煤炭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一文中,笔者提出煤炭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与山西人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行为缺乏相关的结论,并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介入其中,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矿区主体的环保意识。但总的说来,社会工作在矿区主体生态意识提升过程中介入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不足,有必要进一步做深入的研究。本作品就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充分调研山西省煤矿矿区主体生态意识现状的基础上,研究社会工作介入提升矿区主体生态意识的可能性、必要性,研究社会工作者在提升矿区主体生态意识过程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山西省政府积极预防矿区生态破坏、深入开展矿区生态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对于山西早日从煤炭生态困境中突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