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生成途径研究
小类:
哲学
简介:
研究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生成途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族文化认知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及其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启示。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民族的历史、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生活习俗礼仪、社会规范、宗教事项、疾病观念、生产技能、心理品质等方面调查了白族、哈尼族、纳西族、景颇族、基诺族、德昂族六个民族的大学生共782名,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生成途径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家庭教育为主来源。
详细介绍:
少数民族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其民族的精英,其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素质提高与发展具有深远社会意义。从理论上讲,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发展提供有效途径,而现实中则有利于民族学生间更有效地交流与沟通,克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突,消除存在的民族狭隘性、保守性、排他性所带来的问题,从而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但由于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知状况如何?且其通过何种途径来获得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些问题还尚不清楚。 研究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生成途径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族文化认知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及其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启示。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民族的历史、传统知识、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生活习俗礼仪、社会规范、宗教事项、疾病观念、生产技能、心理品质、性别角色和价值观等方面调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共782名,分别抽取了白族、哈尼族、纳西族、景颇族、基诺族、德昂族六个民族的大学生。 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其本民族文化男、女生的认知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大众传媒这一认知途径上无统计学意义;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知来源上差异显著;各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两个方面差异较大,大四的学生在四个主途径中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知最高。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生成途径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家庭教育为主来源。

作品图片

  •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生成途径研究
  •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生成途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访谈、收集资料等形式,自编《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选取白族、哈尼族、纳西族、景颇族、基诺族、德昂族6个民族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的内容分析及其获取途径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知存在的差异性及原因,以探寻其民族文化的生成途径,为民族教育提供素材和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知途径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在相关理论析解下,专注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民族文化的途径,在多元化文化视野中,进行比较研究,并用数据进行论证。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其民族的精英,其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素质提高与发展具有深远社会意义。从理论上讲,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发展提供有效途径,而现实中则有利于民族学生间更有效地交流与沟通,克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突,消除存在的民族狭隘性、保守性、排他性所带来的问题,从而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

作品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民族的历史、传统知识、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生活习俗礼仪、社会规范、宗教事项、疾病观念、生产技能、心理品质、性别角色和价值观等方面考察其知晓度和认知途径。结果发现: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知晓程度处于“比较清楚——不太清楚”之间,且个体差异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知途径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家庭教育为主来源。文章分析了文化认知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族文化认知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其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启示。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该作品属于红河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STIF)项目, 2009年6月申请立项,于2010年,5月申请结题,项目编号为SSTIF0911,被评为红河学院2009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优秀成果,收藏于红河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1、魏勇刚、陈世联. 云南纳西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途径研究[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 118—123. 2、魏勇刚、陈世联. 同伴交往对西南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的影响[J].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民族学与人类学, 2007, (2), 148—154. 3、孙亚娟. 回族幼儿园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研究[J]. 林区教学: 2009 4、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 5、刘世理、樊葳葳.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与超越[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6). 6、张学敏、黄丹.多途径教育:西南少数民族自由选择民族文化之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7、 李家祥. 少数民族文化与心理特点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 教育探索, 2007, (11). 8、 李小宁.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伦理资源与民族精神的培育[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5), 54—57. 9、 陈兴贵. 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5), 30—34.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法、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1871)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技能和习惯在内的复合体。 民族文化缘于生存的地缘和自然环境差异,每一族群或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即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特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产物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文化是人类适应特定环境的产物。可以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认知,是个体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他民族文化的一种感知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态度和情感体验的过程。民族文化认知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前提。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在于,如何让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大多数人(包括本民族的人和他民族的人)的认同和接受,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上升为主体的自觉意识,成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 民族文化认知必须通过民族间的交流互动才能实现。魏永刚、陈世联在同伴交往对西南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调查中指出少数民族的这种交流与互动,在个体早期就已经开始了,并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影响。所以,文化有一个源起和主体归属问题。而对于民族文化认知也存在相应的认知来源。有关研究在对云南纳西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途径研究中发现,云南纳西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途径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家人、教师和媒体是云南纳西族儿童的主要认知途径,而同伴、游客的影响相对较弱;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云南纳西族儿童在认知途径上有所偏重,并表现出一些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文化与教育的唇齿相依,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帮助学生从不同文化视角审视自己文化传统,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各集团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集团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实施一种共同平等的“异文化教育”。所以,从民族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其途径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新闻媒体等方面。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乏力使我们越来越不能忽略一些非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的作用,如民族节日庆典、书籍等。 总之,关于民族文化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教育等方面也越来越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