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仪式场合中的人情流动——鹤峰县唐家村人情往来的社会学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针对当前村落社会庆典频繁、人情开支大、村民感到负担过重的人情表征作出思考。利用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鹤峰县唐家村日常仪式场合中的人情往来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深入分析了现代村落社会人情流动的内在运作机制。
详细介绍:
本文是笔者在调查、访谈资料整理的基础上而写的田野调查报告。随着村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人情交往逐渐由礼俗化趋向功利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单纯是约定俗成的礼尚往来,有目的、求回报的送礼走动成了村落交往游戏的潜规则。本文以鹤峰县唐家村为例,以日常生活中仪式场合的人情走动为切入点,从社会学视角对唐家村人情往来进行调查分析。文章对目前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简要的述评,并指出自己研究所侧重的视角;对唐家村人情流动的仪式场合及各场合的人情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加以分析,总结出人情往来的原则;文章力图为社会学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表达。

作品图片

  • 仪式场合中的人情流动——鹤峰县唐家村人情往来的社会学调查
  • 仪式场合中的人情流动——鹤峰县唐家村人情往来的社会学调查
  • 仪式场合中的人情流动——鹤峰县唐家村人情往来的社会学调查
  • 仪式场合中的人情流动——鹤峰县唐家村人情往来的社会学调查
  • 仪式场合中的人情流动——鹤峰县唐家村人情往来的社会学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文对唐家村仪式场合中的人情流动进行描述,分析人情对村落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同结构产生的影响,旨在为构建一种健康的人情发展路径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基本思路:本文以仪式场合中人情的走动为切入点,将传统村落社会人情与现代村落社会人情进行对比性研究,思考在村落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换行为上情和礼的合一。以鹤峰县唐家村为例,采用社会学田野调查方法,探讨村落社会人情流动的内在运作机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从民族村落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换行为来探究民族村落人情的流动,以此折射出村落社会人们价值观的变迁,这在社会学对村落社会的文明发展研究中是鲜有出现的。 2.提出了“人情危机”、“人情圈”等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社会学概念。 3.采用了社会学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村落社会人情的流动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社会学在村落交往礼俗的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人情往来深受“礼”文化的影响,对村落社会人情流动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传统礼俗文化在村落社会的发展变迁。 2.本课题着眼于仪式场合中的人情流动,从人情交往的视角观察当前村落的社会发展,为村落社会人情机制的科学构建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为村落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3.表达了当前村落社会人们感到人情负担过重,人们渴望人情发展回归常态的愿望。

作品摘要

人情既是传统庆典仪式性的表达,也是现代村落社会交往的基本方式。文章利用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鹤峰县唐家村日常仪式场合中的人情往来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深入分析了现代村落社会人情流动的内在运作机制。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文于2010年11月11日在中国社会学网发表,并于2010年11月21日由中国民俗学网转载。 本文另发表于期刊《土家族研究》2011(1)。

参考文献

[1]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1页 [2] 金耀基.《人际关系中人际之分析》〔A〕.载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C〕.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4页 [3]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 [4] Goffman Erving Relation in Public:Microstudies of the Public Order〔M〕.New York:Basic Books.1971.194 [5]马塞尔.莫斯《礼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资料收集、图片及照片、内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研究现状述评 人情是现代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及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如社会上的请客送礼、经济上的人情消费、文化上的形式仪俗等现象都可以用人情来概括。因此人情正在成为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者研究的重要概念。“礼”文化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的儒家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但“礼”在更大的层面上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定。中国人对“礼”文化的尊崇在鲁迅的《说“面子”》(华文出版社,2009),林语堂的《中国人》(学林出版社,2007)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很深的阐释。著名社会学家梁漱溟在《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中都对伦理化的“礼”有相关研究,他们认为中国在深受“礼”文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关系已经伦理化了。法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在《礼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中探究了人是如何通过物与他人互相联系的,认为交换礼物与回礼是交往的义务。此后,出于“礼”的人情观成为研究传统农村社会人情关系的主要观点。直到阎云翔在《礼物的流动》(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中提出了礼物的工具性意义,认为民间送礼是以功利目的为特征,带来的只是短期关系,并以一个村庄为个案,深入地剖析了在各种人情场合中礼物的流动。礼物的表达性和工具性都被看为是研究人情的基础。 近些年来,一些台湾和香港的学者开始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心理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如香港社会学家金耀基在《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载于《中国人的心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对人情有过精辟的分析,香港人类学家乔健在《“关系”刍议》(载于《中国人的心理》)中对中国人的“关系”含义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翟学伟也在从事中国人际关系的研究,他在《人情、面子与权利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一书中将人情和面子作为一种权利的再生产探讨人际关系。这些研究在揭示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特征上是有一定意义的。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对人情观概念的阐释,而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于村落社会人情往来的个案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是少有论及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