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立足深圳市工业企业的避税研究与反避税对策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文对避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分析:首先界定避税含义和操作手法。接下来,归纳影响避税的因素,通过博弈分析和问卷调查,从两方面来说明各个因素对避税的影响。随后,利用自主发展的EIRTS定量测算模型,对深圳工业企业避税规模进行了测定,并将之与逃税规模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深圳市典型避税个案进行了深层次解读。再者,利用solow余值法,对深圳市税收征管效率定量测量。最后,对深圳市反避税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详细介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异地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深圳的工业企业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税制和政策的差异,利用关联公司,将企业的资本、负债、利润等转移到低税区,从而达到避税目的。对企业而言,避税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利润。然而企业的避税行为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损害:政府财政税收的减少,阻碍深圳经济的发展;异地之间资本的非正常流动,扭曲市场竞争环境,不利于把深圳建设成为国际资本中心;从税法上讲,避税违背了公平原则,损害国家税法的尊严。由于避税的影响重大,尽快结束我国在避税问题上的被动局面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对避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我们首先界定了避税含义,对主要避税方法的操作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们归纳了影响避税的各方因素,并通过博弈分析和问卷调查,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说明各个因素对避税的影响程度。随后,我们又从总体和个案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了避税的严重性:利用自主发展的EIRTS定量测算模型,对深圳工业企业避税规模进行了测定,并将之与应用地下经济规模法测量的逃税规模进行了比较。在了解了总体规模的基础上,我们对深圳市典型避税个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企业主要避税操作进行了深层次解读。再者,为了解征管效率对反避税的贡献,我们利用solow余值法,对深圳市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定量测量。最后,我们在综合了中西方反避税措施的基础上,对深圳市反避税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力求为税务当局治理避税略出绵力。 本文在结构上共设9章,按研究思路可分为五个部分:避税的研究基础——企业避税行为动机的因素分析——避税规模的测定,以及避税的个案分析——税收征管效率的定量测定——结论概述以及反避税措施的建议 第一部分是避税的研究基础,包括第1、2章。 第1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尤其是深圳市的避税现状,提出问题,并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在综述目前国内外的避税研究成果后,介绍了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 第2章:我们先在综合国内外文献对避税的定义的基础上,对避税的含义重新界定。在这之后,我们总结了中国避税形成及发展经过,介绍了现实中企业主要运用的避税方法以及方法的操作。最后概述了避税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企业避税行为动机的因素分析,包括第3、4章。 第3章:我们首先分别从纳税人和征管部门分析影响避税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对避税现状的促成程度。其中,我们重点进行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博弈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税收征管的查处成本对纳税人诚信纳税概率的影响。 第4章:为了验证理论研究的结论与现实经济现象的吻合程度,我们设计了一项对深圳市避税现象的深度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从纳税人的角度用实证的调查结果揭示影响深圳市企业避税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并计算逃税避税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系数,从而检验各个因素对避税影响的理论分析的结论。 第三部分是对避税规模的测定,以及避税的个案分析,包括第5、6章。 第5章:我们介绍了5种常用的避税规模测算方法,并对个方法进行了优缺点分析。在总结前人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我们独立发展了实际负担率法(EIRTS)避税规模测算模型。 我们对此模型进行了EVIEWS作多元线性回归,进行F检验、T检验,并在通过检验后用此方法测算了深圳市工业企业的企业所得税避税规模。随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出06年的避税规模,将之与08年比较,得出新所得税法颁布前后的避税规模变动情况,从而初步判断新所得税法的实施对避税规模的影响程度。最后,为了进行避税和逃税二者对社会影响程度的比较,我们利用地下经济测量法对同范围总体的逃税规模进行了测算,并较之于EIRTS法测算的避税规模,说明了避税的严重程度。 第6章:为了深入了解单个企业的避税全过程,我们分别找出了利用转移定价以及资本弱化等主要避税方法进行避税活动的避税个案,对其深入分析,总结其避税经过及影响其避税的主要因素。 第四部分是对税收征管效率的定量测定,包括第7章。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税收征管是影响避税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深圳市税收征管部门的征税效率,我们利用solow余值法,对深圳市税收征管部门新世纪以来对工业企业税收征管的效率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初步评价了其征管效率对反避税的贡献。 第五部分是结论概述以及反避税措施的建议,包括第8、9章。 第8章:通过第二、三、四部分的研究调查,我们对本次避税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基于对避税因素的考虑,我们从立法和实践两方面对目前国内外、中西方反避税措施进行阐述。随后,我们对反避税实施成果提出自己的意见。 第9章:基于对目前反避税成果缺憾的考虑,我们分别从纳税意识、纳税行为,以及税收征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作品图片

  • 立足深圳市工业企业的避税研究与反避税对策
  • 立足深圳市工业企业的避税研究与反避税对策
  • 立足深圳市工业企业的避税研究与反避税对策
  • 立足深圳市工业企业的避税研究与反避税对策
  • 立足深圳市工业企业的避税研究与反避税对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立足深圳市工业企业避税的现状,综合分析以下几点:避税概念的界定及避税操作方法;企业避税行为动机的因素分析;避税规模的测定以及避税的个案分析;税收征管效率的定量测定。 本文在结构上共设9章,按研究思路可分为五个部分:避税的研究基础——企业避税行为动机的因素分析——避税规模的测定,以及避税的个案分析——税收征管效率的定量测定——结论概述以及反避税措施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系统、富有逻辑性地进行了整套研究,力求提供关于避税最全面的架构体系。 在避税规模的测定上,本文用自己独立发展的方法测算出了深圳工业企业所得税的避税规模。此前的学者并无对此进行过专项研究,因此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颇具创造性。 我们首次将Solow余值法应用于深圳市税收征管稽查效率的定量测定方面,使税收征管效率的现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有了更直观的体现。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于违法成本的考虑,当代企业更倾向于采用避税取代逃税作规避税收的重要手段。中国的避税问题在近二十年发展迅速,上升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政府部门越来越频繁地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抑制避税对财政收入造成的损失,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避税。 本文通过对深圳工业企业避税现状的研究,找出促成避税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对社会效应的分析,提出对国家税收制度、深圳经济有利的建议,使企业经营与国家税收获得同步增长。

作品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避税行为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损害:政府财政税收的减少,阻碍深圳经济的发展;异地之间资本的非正常流动,扭曲市场竞争环境,不利于把深圳建设成为国际资本中心;从税法上讲,避税违背了公平原则,损害国家税法的尊严。由于避税的影响重大,尽快结束我国在避税问题上的被动局面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在结构上共设8章,按研究思路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新界定避税含义,分析主要避税方法的操作。 第二部分:归纳影响避税的各方因素,并通过博弈分析和问卷调查,从理论和实践说明各个因素对避税的影响程度。 第三部分:分别从总体和个案两个角度出发,来说明避税的严重性:1、利用自主发展的EIRTS定量测算模型,对深圳工业企业避税规模进行了测定,并将之与应用地下经济规模法测量的逃税规模进行了比较。2、在了解了总体规模的基础上,对企业避税操作个案进行了深层解读。 第四部分:利用solow余值法,对深圳市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定量测量。 第五部分:对深圳市反避税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力求为税务当局治理避税略出绵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文曾获: (1) 中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 ——广东省决赛 三等奖; ——深圳大学校内赛 特等奖; (2)深圳大学第七届“创新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调研报告类第一名; (3)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经世之作”学术论文比赛第二名。

参考文献

1、王姣月:基于索洛余值法的税收征管效率定量测定. 中国经贸导刊,2011第一期 2、安世全、朱婷 :对我国“特别纳税调整”之缺憾的探讨 江苏企业管理 2009第五期 3、安世全 朱 婷:解析反避税利器“特别纳税调整” 重庆邮电大学 4、徐海涛: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避税及反避税研究 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第6期 5、白军克:基于企业关联交易的避税思考 中国经贸导刊2009 年第21 期 7、张德勇:逃税规模的衡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8、俞敏:美国反避税之经验与启示 2009 年7 月Special Zone Economy 特区经济 9、杨得前:上海市税收征管效率提高的定量测算与分析:1994—2007 华东经济管理 2008/08 10、杨得前: 信息不对称、激励与税收征管 税务与经济 2007/02

调查方式

本文使用了大量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企业实地调查;政府机构走访;税务申报实地调查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避税问题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出现时间比我国要早,因此国外的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都有专门的研究,其理论、经验、应对措施等都比较成熟,值得我国借鉴。 经济学角度,国外学者一般从避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出发,将逃税、避税问题进行合并研究。如E.斯蒂格里茨,公认的较早全面系统地研究避税的著名美国经济学家,其《避税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Tax Avoidance)全面记录了避税的一般准则,运用均衡方法对避税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叙述了一系列减轻交易参与各方总税收的避税方案,并就税收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该文奠定了经济学家研究避税问题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另外,有些经济学者实证研究了避税行为的影响因素,如Erich Kirchler(1999),Henry Ohisson(2007);有些博士论文用模型测定避税规模等问题,如Joel M.DiCicco(2003);有些博士论文研究跨国公司的避税问题,如Sonja LynneOihoft(1999)。总体来看,国外经济学对避税问题进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多是针对避税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总体规模、经济效应等进行分析,为避税的界定、测量以及法律规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分析。 法学角度,大多数国家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对避税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是对避税现象的存在和运行进行描述(包括一些抽象的概括)、分析(包括因果分析、经济分析)、法律评价等。如金子宏(1989)、David AWeisbach (2002)、Chin—Chin Yap(2006)等;二是对应对避税行为的法律措施的研究,如Judith Freedman,从公司责任角度看避税的一般规制条款(2003), Kunstmann Rioseco,Matias,从法治的视角分析避税的一般规制条款(2004),Brian Galle,避税的解释规则研究(2005),AW Granwell&Sarah S.McGonigl,英美避税规则的比较研究(2006)。总体来看,国外法学对税收问题进行的描述与分析,多针对避税的行为概括、逻辑分析、应对措施等进行研究,为避税的定义、后果预测以及法律规制提供了法律支持和应对措施。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