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全国性供血紧张原因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成都市的无偿献血调研
小类:
经济
简介:
2010年10月份,以云南昆明、南京等各大城市为代表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血荒”现象,各种有关血站、医院的负面报道纷纷被媒体报道,对于造成“血荒”的原因也引起了社会上广泛讨论。以此为背景,我们“巴山夜雨”团队对此以经济学的方法对其原因做出了分析,课题内容以利他行为、委托代理、制度挤出效应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分析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微观层面的献血者,还涉及宏观层面的无偿献血机制及相关机构监管问题。
详细介绍:
“全国性供血紧张原因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成都市的无偿献血调研”课题项目主要有两大部分,及利他行为分析和委托代理分析。全文分析过程以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分析方法为主,还涉及如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上的一些解释和理论证明。 利他行为分析主要从微观层面对人们个人的无偿献血行为动机对献血者的影响。此部分有关“血荒”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究竟是不是由于人们爱心奉献精神的缺乏而导致人们不愿献血而出现“血荒”?二、哪些关键性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无偿献血决策,即什么原因打击了献血者的利他动机?三、从利他动机角度如何可以促进人们无偿献血? 委托代理分析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献血者、血站、医院、用血者、政府、卫生监管机构等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及无偿献血机制。从契约的角度分析了现实情况我国以上主体之间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探讨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如何影响整个采供血体系的和“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 同时,在委托代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以上各相关主体之间制衡机制的缺乏和医疗卫生服务垄断导致委托代理契约关系的扭曲做出了补充,这也是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即如何去监管监管者? 由于此话题的敏感性,所以文中的部分数据只能来源于媒体的报道。我们结合了自己调查的一些数据和理论分析总结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对我国无偿献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出现供血紧张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得到结论和提出相关建议。文章的分析思路主要有两条:一、从利他行为角度分析了献血者的献血行为动机,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讨论了献血者的献血决策权衡;二、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献血者、血站、医院、用血者、政府及监管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及他们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首先,本文以理性人层次为假设基础,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模型和利他行为分析了无偿献血者行为动机。 其次,作品的先进性体现在运用了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分析献血链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及他们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再次,对血站、医院的垄断地位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提出了权利制衡机制缺失导致的无偿献血事业存在的监管问题,这是作品的独特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0年以昆明为首的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供血紧张是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说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本文以现实中典型的案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无偿献血的现实状况和机制,提出了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典型而普遍的问题,其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意义。

作品摘要

传统的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人是纯粹利己的,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人的行为存在利他偏好。在无偿献血行为中,人们不仅存在利己、利他行为,还有互惠利他行为,人们的利他行为动机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们献血与否。本文在此基础上对“理性人”重新做出了假设,分别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理性层次。对人们的成本—收益的范围做出一些扩充,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利他献血行为弱化的因素,对目前供血紧张的情况做出了分析。同时,运用委托代理模型对群众、医院、政府机构分别和血站及血站内部由于信息不对称进行了行为分析,对其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做出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暂无

参考文献

1、齐良书,“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兼与叶航等探讨”,《经济评论》,2006年3期 2、景玉琴,“自利、利他与经济学理性的层次 ”《学术月刊》2007年11月 第39卷11月 3、叶航 ,“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学家》,2005年3月 4、王乃红 傅雪梅 廖耘,“影响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因素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 2006年4月19卷第2期 5、华网新闻() ——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万元餐 事件 6、汪贤裕 颜锦江,“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和监督”,《中国管理科学》,第8卷 第3期 7、张东辉 ,“委托----代理关系中腐败的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2002年第1期 8、余成普,“作为组织问题的‘血荒’:一项社会学的探究”,《开放时代》2010年1月 9、洪俊领,“国外无偿献血制度状况简介”,《中国卫生法制》,1998年第四期

调查方式

我们的调查方式主要以随机问卷调查的形式为主,进行单独的个人问卷填写,填写后即回收。同时通过个人暗访、访谈的形式搜索一些较为隐秘的资料,并搜索了一些媒体报道的数据及案例。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针对目前我国出现全国性供血紧张现象,国内在学术上,对其做出系统研究的几乎没有,以经济学的视角去分析的更少。中山大学余成普教授所做的研究《作为组织问题的“血荒”:一项社会学探究》是在学术上最新也是比较系统的唯一一篇对供血紧张的原因做出分析的论文。其主要提出的观点是:造成“血荒”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组织问题,组织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可以克服“血荒”,并对现在社会上大家普遍认同的造成血荒的观点(如气候影响、主流献血人群放假影响、公众奉献精神缺乏影响及无偿献血制度本身的问题等)予以反驳。但是,对于组织具体可以如何通过努力克服“血荒”其并未详细提及,更重要的是没有分析组织目前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 另外一些国内有关无偿献血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类,但都较为片面,而且几乎都是只针对无偿献血者献血行为的。 第一类:主要是由各地区血液中心做的调查报告。内容主要有:1、献血人群的分布状况,如年龄分布、职业分布、地区分布等。2、一些无偿献血者的个人及环境因素,如身体素质、天气影响、采血人员职业素养等。3、有关如何促进人们积极献血的调查,主要是一些如何鼓励人们献血的措施。 第二类:从利他行为的角度对人们的无偿献血行为,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些解释,并调查了各个献血群体的利他行为动机,同时提出了一些促进人们献血的措施。 第三类:是一些有关献血制度的讨论,如究竟是无偿献血还是有偿献血等。  在国外,关于无偿献血的研究早期主要是集中于献血制度本身,从人类的利他行为角度出发,究竟是有偿献血好还是无偿献血好。 我们未找到有关组之间献血机制的研究文献,但从我们目前把握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国外的现状可以看出国外比我国好得多,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献血机制的合理性及监管等各方面。例如,在日本,无偿献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有专门的机构——“赤十字社”对无偿献血事业的各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在美国,血液的供给有一个高效的机构系统保证,整个献血流程信息透明、机构分工明确,1937年芝加哥库克建立了第一家医院血站,1998年医院血站供血量占总供血量的12%,这也是我国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血液采集只能有血站进行,这样的垄断大大提高了医院和血站之间的沟通成本和风险。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