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张掖市扶贫模式的战略选择及对策——基于张掖市山区农村613户农民收入调查分析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调查报告是通过对张掖市山区农村613户农民收入的调查,并走访了张掖市部分县(区)扶贫办(站)的工作人员,了解了张掖市山区农村农民的收入状况,就目前山区农村贫困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及国外的治理贫困问题的有关理论,提出了对张掖市扶贫开发模式的战略选择及对策。
详细介绍:
本论文以张掖市山区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为题,立足国内外贫困理论和反贫困实践的最新进展,通过对张掖市山区农村613户农民收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反贫困的历程,总结了现在反贫困模式的经验与教训,论述了张掖市山区地区反贫困所面临的新问题,论述了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的选择及其理论依据、运行机制及其实施策略。 基于贫困和反贫困理论,立足于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背景,借鉴国际社会反贫困经验,提出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研究参与式反贫困模式中所涉及到的主体及其功能、制度及机制、资源及其运用、参与式模式下反贫困的综合发展战略等问题,并设计了西部民族地区适应参与式反贫困模式要求的战略选择和政策体系。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论文以张掖市山区地区反贫困问题研究为题,通过对张掖市山区农村613户农民收入调查分析,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反贫困的历程,总结现在反贫困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反贫困所面临的新问题,论述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的选择及其理论依据、运行机制及其实施策略。 在研究方法上,通过政策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系统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初步构建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的运作机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第一,与同类研究相比,突出强调能力缺乏和机会(权利)受限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从而把贫困问题不仅视为经济学的问题,更视为政治学和社会学的问题。 第二,在研究开发式扶贫模式时,把中央、地方和农户(村)视为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着重把开发式扶贫视为在经济政绩观指导下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农户(村)与政府的博弈过程。 第三,初步建构参与式模式的系统运作机制,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从成因型贫困着眼,以能力提升和权利(机会)拓展为目标,提出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研究参与式反贫困模式中所涉及到的主体及其功能、制度及机制、资源及其运用、参与式模式下反贫困的综合发展战略等问题,并设计了西部民族地区适应参与式反贫困模式要求的战略选择和政策体系。 对于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推进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品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政府大力开展反贫困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无论是制度式扶贫,还是救济式扶贫,抑或开发式扶贫,政府在其中都是起主导作用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正如政府失败理论所强调的那样,政府主导的反贫困模式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在既有模式框架内难以克服的弊端。同时,现有贫困人口大都集中于山区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弱小的经济实力、落后的文化观念等因素使得反贫困工作成为新世纪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论文立足于国内外贫困理论和反贫困实践的新近发展,通过回顾张掖市扶贫开发历程及体制、机制的嬗变,全面评价了反贫困的成就,深入剖析了开发式扶贫模式的缺陷,以翔实的数据描述了现有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历史任务的新要求,提出了参与式反贫困模式,并初步构建了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的运作机制和政策体系。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河西学院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参考文献

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 高鸿宾.扶贫开发规划研究;韩俊.中国县乡公共财政危机:表现、成因、影响与治理;焦西姆•I•布朗.地方分权与减缓贫困;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李云.参与式发展概论;刘成果.世纪扶贫文稿;Ra.Gaiha.农村脱贫战略的设计;吴忠.扶贫项目运作系统与减缓贫困研究;张岩松.发展与反贫困——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方略研究;朱凤歧等.中国反贫困研究;艾路明.小额贷款与缓解贫困 ;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论文精粹;刘文璞,吴国宝.地区经济增长缓解贫困;张掖市扶贫办,张掖市2009年扶贫项目调查研究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文璞(1997)等提出两种基本类型的缓贫战略:一种是直接生产支持型缓贫战略,主要是对贫困农民的直接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以达到缓贫的目标;另一种是交易条件改善型缓贫战略,主要是采取各种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的交易条件,以降低贫困地区的社会交易成本以达到缓贫的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严瑞珍教授(1999)概括的扶贫战略有十种: (1)“持续性”扶贫战略,即实行扶贫资金的严格偿还制,使其重复使用,滚动发展,不断扩大扶贫资金的覆盖面,使扶贫事业具有持续性; (2)“综合性”开发扶贫战略,即针对贫困地区生态失衡、资产退化、交通不便、卫生条件差、教育落后、社会组织化程度低、人口增长快、粮食短缺、市场发育程度低、就业困难等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开展全方位治理和综合开发; (3)“区域补偿性”扶贫战略,即把富裕地区获得收益的一部分集中到中央财政,然后再用于对贫困地区的补偿; (4)“依靠农业”扶贫战略; (5)“群众参与性”扶贫战略; (6)“政府+民间组织”扶贫战略; (7)“真扶贫+扶真贫”扶贫战略; (8)“劳动力替代资金”扶贫战略; (9)“发展极”扶贫战略; (10)严格扶贫项目管理的扶贫战略。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00年5月中国扶贫战略国际研讨会上,提出21世纪初中国扶贫的战略重点包括: (1)集中力量,重点支持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 (2)优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 (3)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促进贫困地区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5)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6)注重社会扶贫; (7)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城镇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 (8)努力推进扶贫开发的规范化建设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