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认知现状及对策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项目以目前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为研究点,运用随机化原则抽取济宁地区600位居民,采用一对一调查的方式,对其社会人口学特征,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临终患者治疗态度、被调查者行为方式、影响老年临终患者治疗方式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评价现行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状况,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线索和依据,以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详细介绍:
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07亿,占总人口数的8.07%,并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临终关怀和临终治疗行为也日趋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济宁地区600位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对一访谈的方式,对其社会人口学特征,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临终患者治疗态度、被调查者行为方式、影响老年临终患者治疗方式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客观评价目前居民对临终关怀行认知情况,明确影响老年临终患者治疗的主要因素;并从政府制度和决策、临终关怀机构和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医务人员的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等方面探索有效的措施,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为改善老年临终患者的治疗行为现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保证,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品图片

  • 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认知现状及对策研究
  • 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认知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居民对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认知状况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探讨改善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的策略和措施。 基本思路:1.查阅文献,了解目前我国关于老年临终患者的治疗行为现状,设计研究方案,制定调查问卷。2.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并进行汇总。3.运用统计学、流行病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探讨影响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的主要因素;4.得出结论,提出改善老年临终患者治疗现状的对策和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课题设计严谨、思路清晰,资料来源真实,数据可靠,分析合理,措施结论可行。 先进性: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本课题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影响老年临终患者治疗的主要因素。 独特之处:研究从对老年临终关怀知识掌握度、临终治疗情感态度、行为意愿等方面综合评价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现状,运用数理模型探讨影响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面了解老年临终患者的治疗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客观地评价研究地区居民对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的认知状况及存在的缺陷,为政府和医疗卫生管理体系等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线索,同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探讨提高老年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和策略,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前进和发展。

作品摘要

目的:通过居民对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认知状况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探讨改善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的策略和措施。提高老年临终者生存质量,发展老年人临终关怀事业。 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济宁600位居民采用一对一问卷式调查。 结果:1.居民对于生理上领域的临终关怀知晓率较高,但对居丧照护、死亡教育等心理和社会领域的知晓率较低。2. 有87.4﹪的人赞同临终前,始终有亲人或挚友的陪伴是最大的慰藉,有82.6﹪的人对国家建立照顾临终病人相关机构的态度是支持的,82.4﹪的人认为医护人员有责任帮助临终病人应对死亡。3.性别、年龄、住址类型、职业、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经济来源、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临终关怀知识和临终患者治疗态度的主要因素。4.年龄、慢性疾病、态度得分、知识得分、家中有重病患者是影响临终治疗行为的主要因素。 结论:居民对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知识和治疗态度的认知情况普遍偏低,但需求较高。相关部门应该从政府制度和决策、临终关怀机构和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医务人员的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等方面探索有效的措施,提高全民认知水平。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济宁医学院第十二届挑战杯科技论文比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许加明.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临终关怀探析[J].社会工作 2010,(09):37-39. [2] 李映兰,郑悦平. 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照护知识、态度及相关因素研究[D]. 中南大学,2008 [3] 周天.关于姑息支持和临终关怀的选择倾向调查[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4]徐菊红,肺癌晚期临终患者的家庭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07):182 [5] Imhof SL, Kaskie B, Wyatt MG. Finding the way to a better death: an evaluation of palliative care referral tools[J]. Gerontol Nurs, 2007, 33(1) : 40-49. [6] Buckn all R,Meek F, Shaw S . A framework for providing evidence based palliative care [J].Nurs Stand, 2007,21( 41) : 35-38.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完善,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高,平均期望寿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8岁提高到目前的73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老年临终病人成为临终关怀的一大特殊群体而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患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临终关怀以控制疼痛、缓解患者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及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患者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的使病患有尊严地达致安详的死亡,与此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临终关怀萌芽于17世纪,早在1600年,法国教士文森特•迪帕尔在巴黎成立了慈善修女会,开设院舍,照顾和操办贫病交加者的临终事宜,以后相继在德国、英国、日本等出现了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得到较大的发展是在20世纪。 在我国,临终关怀的研究起步较晚,尚缺乏学术研究机构和行业规范。然而老年人口是我国人口的一大组成部分。这一人群身体素质差,很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等。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为老年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卫生服务,对于为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维护人的至死尊严,使其平静安宁地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我国高龄老人临终前存在比较大的照料需求。国内相关调查显示,完全由他人照料的高龄老人,有85%以上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照料,在农村由家庭成员提供照料的比例最高为90%。 但目前我国关于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现状的调查较少,使政府及相关部门缺少制定改善老年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政策的科学依据。为此,我们针对老年临终患者的治疗行为现状,从人们的经济状况、临终关怀知识的认知程度、临终关怀意愿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影响老年临终患者治疗行为的因素,为政府和卫生管理等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线索,为政府决策和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以此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共同关注老年临终患者的治疗问题,提高他们接受治疗的条件,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