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培养和锻造21世纪的公共管理者——福建省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课题以福建省大学生村官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切实帮助福建省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宗旨,立足福建省当地具体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而展开,调查范围广泛,研究方法科学。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态和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课题从政策宣传、选拔机制、培训机制、政策支持、考核体系以及出路安排等方面提出了具有时效性、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政策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详细介绍:
本课题紧扣中央关于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指导精神,以福建省大学生村官政策为研究对象,立足福建省当地具体情况,通过调研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态以及政策的执行现状,探寻大学生村官及该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完善福建省大学生村官政策提供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议,为党和国家培养和锻造21世纪的公共管理者寻求一条可行性途径,具有先进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范围广泛,调研对象涉及福建省9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30个乡(镇、街道)的36个村。研究方法科学,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选取的样本进行实地调研,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动态过程,还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持续关注和回访,及时更新数据资料。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较好,其工作成效受到村干部、村民的肯定,但是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同时,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前期宣传不足,选拔、培训机制不健全,工作开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工作出路安排单一等问题。在采用系统分析、政策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系统及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对策建议:加强政策宣传;综合考察大学生村官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完善培训机制,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工作困难;细化考核内容,提供科学、实用的量化标准;做到出路流动“多元化”等。这些对策是针对福建省的具体情况而提出,在同类研究中具有时效性、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

作品图片

  • 培养和锻造21世纪的公共管理者——福建省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 培养和锻造21世纪的公共管理者——福建省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 培养和锻造21世纪的公共管理者——福建省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 培养和锻造21世纪的公共管理者——福建省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 培养和锻造21世纪的公共管理者——福建省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调研了解福建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态及政策实施现状,探寻大学生村官及政策存在的问题,为完善该政策提供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议。 基本思路:在充分梳理文献、拓展思路的基础上,深入实地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态及政策的执行现状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系统分析、政策分析方法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状态及政策执行情况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调研,为保证数据的时效性,还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回访。理论分析采用政策分析、评估方法,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先进性:课题紧扣中央关于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指导精神,立足福建省具体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而开展,具有较强的先进性。 独特之处:课题经过实地调研之后,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在同类研究中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实地调研,不仅就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可行性的解决方法,同时在了解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所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力求寻找出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高素质人才资源成长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农村有效利用大学生这类高素质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和海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建言献策,具有较强的政策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基于福建省9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的大学生村官、村干部以及村民进行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较好,其工作成效受到村干部、村民的肯定,但其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同时,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前期宣传不足,选拔、培训机制不健全,工作开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考核体系不科学,工作出路安排单一等问题。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应加强政策宣传;综合考察大学生村官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完善培训机制,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工作困难;细化考核内容,提供科学、实用的量化标准;做到出路流动“多元化”等。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发展历程,点明立题旨意。 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文献述评。 第三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样本选择等。 第四部分是数据分析,主要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工作成效及工作困难四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其工作状态,并对该政策进行整体评价。 第五部分是本报告的结论与建议,包括政策的实践价值、存在的不足以及完善政策的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获2010—2011年度“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1]毕玉江、刘强、杨冬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践与完善——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 [2]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3]陈忠.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4]房国忠、滑瑞.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8). [5]韩新宝.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河北学刊,2009,(5). [6]李包庚、黄斌、魏娜.“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青年研究,2007,(9). [7]李华忠、杨桓.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成效及政策建议[J].社会主义研究,2009,(5). [8]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 [9]朱哲、周慧、李冰梅.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术交流,2010,(10). [10]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个别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文件、集体组织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学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产生的背景、作用、存在问题以及政策完善等方面。 学界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的背景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大学生村官是基于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就业需要而产生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有益尝试(张敏,2008;陈忠,2009;杨跃华,2010等)。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同:大学生村官政策不但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为大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而且是一个人才的储蓄池,既拓展了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也为国家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耿相魁,2008;李华忠、杨桓,2009;蔡杨,2010等)。 同时,学者们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政策层面上看,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的问题表现在政策无法可依、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缺失、短期行为突出、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不健全等。从个体层面看,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任职动机多样化、利益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知识不全、专业不对口、经验不足等。从政府层面看,存在政策认识上的误区和管理的虚化(郑珍珍、张恩仁,2009;吕书良,2008;李华忠、杨桓,2009;郎晓娟、郑风田,2010;朱哲、周慧、李冰梅,2010等)。 针对大学村官政策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米寸美,2008);注重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引导、培训以及考评(毕玉江、刘强、杨冬兰,2010),以市场化、职业化为导向,将大学生村官逐步培养为以管理农村公共事务为职业的“职业村官”(刘文慧、宋远军、颜勇、翁阳,2010);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关心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代洪甫,2009);建立合理的选聘、培训机制、考评激励机制、保障及退出机制(李华忠等,2009),形成“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刘国中,2010)。虽然学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如何完善这一政策进行了广泛探讨。但学界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不仅在内容上存在雷同现象,还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的情况,也没有在理论上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充分的论证,提出的建议较为宏观,缺少可操作性。因此,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的应用性、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都有待提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