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的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通过对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认清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现状;从大学生遭遇歧视的背景、前提条件、内在原因、法律条件以及产生就业歧视的制度环境和就业歧视的诱因等方面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存在的原因展开论述;并围绕海南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涉及到的四个主体,即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高校以及毕业生本人等入手提出消除毕业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的合理措施和建议。
详细介绍:
所谓歧视 ,简言之,指不平等地看待。所谓就业歧视 ,是指任何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不同所采取的区别、排斥、优惠等任何措施有损就业或职业上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的行为。尽管法有明文规定,但就业歧视在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在应届毕业生就业中屡见不鲜,争取就业平等、消除就业歧视的道路还是非常漫长的。目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此须深入思考。只有当国家或省政府应通过立法维护就业公平;加强宏观调控,疏通就业渠道;营造反对就业歧视的舆论氛围。企事业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高校要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转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广泛利用校校合作,加强与企业及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合理调适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大学生本身正确认识歧视,调整不良心态;转变就业观念,保持合理期望;自强不息,脚踏实地的培养自身综合能力;积极加入自身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来,真正实现自主管理;提高就业技巧,规避就业歧视;加强法律学习,增强维权意识等项要素共同推进、相互作用、紧密配合、形成了合力,才能有效遏制并消除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

作品图片

  • 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的调查报告
  • 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的调查报告
  • 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的调查报告
  • 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的调查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为更准确地了解当前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的现状,探析产生就业歧视的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寻求消除就业歧视的合理措施。 基本思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就业歧视理论以及相关的调查结论基础上,确定研究过程的主要概念,认清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现状,多角度探寻就业歧视存在的原因,并为消除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据对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调查,从背景、前提条件、内在原因、法律条件、诱因等方面分析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存在原因;并从学生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围绕海南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涉及到的四个主体,即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高校以及毕业生本人等入手提出新颖、全面的建议。其中让学生参与高校本专业培养方案和部分课程设置、努力提高学生内动力等观点属同类课题研究中的全新观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为海南省反就业歧视的立法和相关部门制度建设、推动在海南实行就业机会平等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社会的公平公正的求职意识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贡献力量。 现实指导意义:更为准确地调查当前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的现状,探析产生就业歧视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国家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高校以及毕业生本人等多个角度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机制。

作品摘要

本文通过对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对就业歧视的理解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反思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存在的原因及不良情况,为改善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国家政府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如立法等进行引导;企事业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高校要有“产销结合”的人才培养观念;大学生要积极应对就业歧视。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省级2010年度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论文一等奖 2、校级2010年度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论文第一名

参考文献

1、崔畅、林娅琪: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130-131 2、刘晓然:影响就业的几个因素及解决方案[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79-82 3、覃伟丽: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4、Jackson M: Disadvantaged through discrimination?The role of employers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09,60 (4): 669-692 等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照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对就业歧视的研究多基于对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现状,对于海南省高校毕业生的研究几乎没有。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于2006年5月和10月,就中国就业歧视的现状,在北京、广州、南京、武汉等十大城市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对海南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时调查显示社会就业歧视相当普遍且严重:①就业歧视范围相当广。调查表明,我国当前就业歧视的主要领域有民族、宗教、政治面貌、残疾人、户籍、性别、年龄、健康、外貌身高、性取向等十来种;②就业歧视相当严重;③就业歧视相当公开。此外,周伟的《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与中国的现实》、李薇薇的《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等也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了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消除就业歧视的建议,对于研究海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有借鉴作用。另外,湖南师范大学的覃伟丽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研究》对就业歧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进行了研究;从劳动力市场、法律制度、政府管理、社会习俗、高等教育、大学生自身价值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从高校、立法、政府管理、社会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策略,特别是对高校方面的应对措施作了详细论述。 对比国内,国外就业歧视情况有所不同。有学者对比中美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认为存在以下一些差异:一是种类方面的差异。美国对毕业生的歧视主要集中在种族、肤色、宗教、性别、民族来源等先天因素。二是根源方面的差异。国内就业歧视主要方面还在于经济因素,即用人单位追求自身企业利益最大化;而在美国的就业歧视根源主要是历史原因,其以肤色和种族为代表。三是表现方式的差异。随着美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约束,“差别影响歧视”逐渐取代“差别待遇歧视”,直接的歧视逐渐被间接歧视所取代;与之相比国内就业歧视就较为直接。对于欧盟的就业歧视情况,目前欧盟反就业歧视法令的发布以及在成员国转化为立法的情况,成为西方学界研究的重点。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