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瀛洲的困惑与突围——城市化背景下广州市小洲村村落社会变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作为历史村落,在城市化的浪潮下,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其在文化创意产业、保育旅游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迅速和具有特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阻碍了村民幸福感的获得。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建设“幸福广东”提供参考,同时为实践十二五规划中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立科学的改造模式奠定基础,为城市化的高质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详细介绍:
小洲村,是一个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有着近七百年历史的村落,古称瀛洲。与广州市中心区域内的大多数城中村相比,小洲村在城市化的浪潮中,结合了自身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优势,形成对广州城市社区功能的一种补充。基于独特的水乡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聚拢发展得来的原创艺术,近年来也催生了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的雏形。便利的交通条件、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情和以及天然氧吧等特点,也推动了小洲村保育旅游经济的发展。2000年到2010年这过去的十年,是小洲村发生巨变的十年。不论从经济结构到村民的日常生活,还是从历经岁月沧桑的历史建筑到结构稳定的氏族人口,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是巨大的变迁并没有给村民在主观上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定能为建设和谐广东、幸福广东提供参考,同时为实践十二五规划中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为建立科学的城市改造模式奠定基础,对如何提高城市化质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历史村落小洲村在城市化背景下十年的变迁历程进行研究,丰富和完善我们对过去十年中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的认识,进而阐明历史村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起到的积极作用,为城市化的高质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作品图片

  • 瀛洲的困惑与突围——城市化背景下广州市小洲村村落社会变迁研究
  • 瀛洲的困惑与突围——城市化背景下广州市小洲村村落社会变迁研究
  • 瀛洲的困惑与突围——城市化背景下广州市小洲村村落社会变迁研究
  • 瀛洲的困惑与突围——城市化背景下广州市小洲村村落社会变迁研究
  • 瀛洲的困惑与突围——城市化背景下广州市小洲村村落社会变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意味着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城市化的质量,而不仅仅追求城市化的速度。本项目试图通过对历史村落小洲村在城市化背景下十年的变迁历程进行研究,丰富和完善我们对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认识,进而阐明历史村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起到的积极作用,为城市化的高质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项目选取了因高速城市化,急速转变为广州市城区内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小洲村作为调研地,综合运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采取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所收集资料数据进行资料分析,同时采用人类学“主位研究”的视角,用村内居民的眼光来看10年间小洲村的变迁,了解村内居民对10年来小洲村变迁的切身感受,对政策方针的认可程度,对村庄未来发展的设想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历史村落广州市小洲村在城市化背景下十年的变迁历程进行研究,对在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兼顾历史村落的发展和村民的两者利益给予启示,同时为历史村落现有改造模式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丰富和完善我们对过去十年中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的认识,进而阐明历史村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起到的积极作用,为建设和谐广东、幸福广东提供参考,为建立科学的改造模式奠定基础。

作品摘要

本研究采用人类学中主位研究的视角,通过综合运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站在小洲村村民的立场上对收集得来的人口结构、经济生活、社会组织、传统人文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了解村内居民对小洲村变迁的切身感受,对政策方针的认可程度,对村庄未来发展的设想等,清晰地描述和记录小洲村从2000年到2010年间的村落社会变迁历程,并对广州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现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埃弗里特•M.罗吉斯(Everett M. Rogers). 乡村社会变迁.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2.范涛(Fan, Tao). 孤独的海岛与大海的呼唤——台山大襟岛南湾村的变迁.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3.费孝通(Fei, Xiaotong). 江村经济.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4.傅晨(Fu, Chen). 广东城市化发展战略.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5.贺雪峰(He, Xuefeng). 新乡土中国: 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 桂林: 广西师范出版社, 2003. 6.黄宗智(Huang, Zongzhi).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7.李培林(Li, Peilin).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8.杨正军(Yang, Zhengjun). 粤东侨乡——汕头新和村社会经济变迁研究.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9.庄孔韶(Zhuang, Kongshao). 银翅: 中国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北京: 三联书店, 2000. 10.周大鸣(Zhou, Daming). 凤凰村的变迁.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影视资料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学者对中国农村社区作过许多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可供比较的民族志资料,也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作出了贡献。最早期有葛学溥对凤凰村的研究,其所著的《华南的乡村生活》对凤凰村的家族、教育、人口、经济等有详细的描述,书中提出的“家族主义”等概念被后来的研究者加以运用并推广。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则运用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以整体观对经济、仪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是小社区透视大社会的成功范例,因其着重探讨社会变迁,增进了人类学的应用价值。其后,施坚雅将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相结合,建立了全新的分析框架,以标准集镇为单位分析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黄宗智先生在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时提出了“过密化”和“内卷化”的概念,为揭示了农业发展困境的根源。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如萧凤霞《华南的代理人与受害者》一书探讨了20世纪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改造,萧氏通过对乡、镇、村社区的个案研究,指出在传统时代,中国的地方社区离中央权力机构行政控制中心较远,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当时的国家主要是利用地方精英的网络控制民间社会和社区生活。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学者们重新进入村庄进行田野工作成为可能,大陆的村落调查地点也逐渐向海外学者开放。90年代后,一大批中国本土学者的著作相继面世,研究重点也开始逐渐向社会变革后的村落变迁转移。1997年,折晓叶出版了《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万丰村为个案,将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农民外出流动这两大热点主题置于对一个农村社区的研究之中,描述了在中国农村的非农化过程中,由外来力量和村庄内在的经济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所推进的社会变迁,认为中国基层社会变迁并未按照西方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理论的某些假设而进行,而是出现了新的动力、规则、关系和问题。另外,曹锦清的《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1995年)、王颖的《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再组织》(1996年)、陆学艺主编的《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内发的村庄》(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中国村庄的工业化模式》(2002年),都以不同的村庄为调查个案,在系统全面地分析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分析视角。其中对于农村组织发生的合作取向,对于以家族、家庭等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经营管理方式等,都有新的分析和表述。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