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福建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与对策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福建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与对策研究这个课题主要以族群视角为出发点来研究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现状。
详细介绍: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不仅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而且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转型。网络族群的崛起、社会互动模式的改变,从微观层面体现了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因此基于这些背景我们以网络族群为视角来研究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而且在调查报告中,我们以网络生活的参与者——大学生网络族群为研究对象。同时在报告中更侧重研究了大学生与网络族群文化之间内在联系,尤其重点剖析大学生在网络族群虚拟空间里所呈现出各种特征(例如上各种网络族群的动机,行为,心理活动等)与网络族群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这不仅跳出了工具性思维的束缚,而且以大学生网民的能动性、社会性为研究的出发点,有利于完整、真实、客观的反映问题的全貌并提炼出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社会结构转型 网络族群 大学生 网络族群文化 对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对福建老八校在校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群体中选择和运用网络族群的现状,理清大学生与网络、大学生与网络族群、大学生与网络族群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 先进行理论资料整理,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最后分析数据来分析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从网络族群的视角研究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立意新颖;引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理论,避免了无理论依据支撑的苍白性;舍弃了以往以“网络”为中心的研究理念,改为以网络生活中的参与者——大学生网络族群为研究对象,跳出了工具性思维的束缚,以大学生网民的能动性、社会性为研究的出发点,有利于完整、真实、客观的反映问题的全貌并提炼出可行的对策。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中央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意见为纲领,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群体中选择和运用网络的现状,明确高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新要求,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对策,对提高大学生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网络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摘要:互联网已融入到了普通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充满青春活力大学生来说,现在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必需品,一种生活方式。大学生网民在网络空间里经营、娱乐、学习、沟通、购物、理财、交友……,会加入各类“虚拟社群”(即网络族群),网民在网络上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有自己的社交圈,有自己的社区地位。因此大学生网络族群已经成为网络世界最值得关注的新型学生组合形式之一。 本研究通过调查福建高校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来了解大学生群体中选择和参与网络族群的现状,厘清大学生与网络、大学生与网络族群、大学生与网络族群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明确高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新要求,对提高大学生网络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网络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网络族群;网络社区;生活方式;思想教育;引导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自网络. [2] N. 尼葛洛庞帝. 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 213-214.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M].赵旭东,齐心,王兵,马戎,阎书昌等译. [4] 〔美〕曼纽尔•卡斯特.新媒体社会的崛起[M].夏铸久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65. [5] 〔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M].陈晓开,袁世佩.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78 [6] 张春生.基于BBS的青年群体形态研究[J].青年研究.2006年(9) [7] 张绍荣,刘显宗.重庆地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8(6):101-103 [8] 周大鸣.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 [9] 黄少华,翟本瑞著.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68. [10] 浦颖娟,孙艳,征鹏.大学生与网络青年亚文化关系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4). [11] 马丽.网络人种的内心世界及其社会变革[J].中国青年研究.2008(8) [12] 严功军,郑婷婷.结构与建构:网络嫂他与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J].新闻知识.2007.(5) [13] 董长弟.解读均“90后”网民“火星文”现象[J].青年探索.2008(1). [14] 徐强.中国青少年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分析[J].青年探索.2007(1) [15] 夏俊丽.福建省大学生选择与使用网络的现状调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2) [16] 汪晓丽,黄振辉.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某民办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6) [17] 蔡兴勇.电脑网络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2005(1) [18] 武玉洁,李永松. 关于学生社区局域网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调查方式

问卷,深度访谈,统计分析,文献检索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网络为中心讨论对大学生的正负影响,以接触网络的大学生群体为中心的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从个人来研究。虽然有些也从族群的角度去研究。比如张春生分析了BBS的形成途径、活动形式以及群体特征;温志嵩分析了KUSO族的“网络恶搞”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日本有关网络族群和行为、文化的研究……但他们主要从单一的个别群体入手,对大学生网络族群及其族群文化的表现形态、文化特质、运作规律等研究基本上是比较少研究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