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辽宁发展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可行性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针对辽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骨干力量不能满足大多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需求这一事实,在互助信用担保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性的提出了依托优势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宣传带动下,吸引和带动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组建互助性信用担保组织的发展模式,以解决辽宁区域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同时为辽宁发展互助信用担保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以辽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为背景,省信用担保体系的骨干力量的担保资金规模和企业覆盖率不足以支持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发展这一事实,旨在通过发展互助信用担保,通过中小企业的“自救”,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构建互助信用担保机理模型,得出互助信用担保的具有节约代理成本和提高激励强度的优势,有利于弥补专业信用担保的内生性制度缺陷和效率损失。在实践研究方面,深入分析了辽宁信用担保运行效率,在借鉴国内外发展互助信用担保相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依托优势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宣传带动下,吸引和带动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组建互助性信用担保组织的发展模式,从基本前提条件,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等方面构建辽宁发展互助信用担保的基本框架,力图找到更适合辽宁区域中小企业互助信用担保发展的新思路,并为辽宁发展互助信用担保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研究所得结论对于解决辽宁区域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融资瓶颈,推动辽宁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研究旨在通过调研辽宁省信用担保发展现状,以互助担保机制机理理论研究为基础,研究构建以小企业和微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互助担保发展模式,为推动辽宁经济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新思路。研究以辽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为背景,在梳理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对互助信用担保机理进行理论研究。同时,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符合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互助信用担保基本框架,并提出发展完善的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根据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构建与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互助担保融资模式。本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并重。本研究以委托代理理论为依据,结合博弈论方法与思路,构建互助信用担保机理理论模型,研究互助信用担保的发展优势。在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符合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互助信用担保的基本框架,为解决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提供新思路。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辽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的主体力量,但其融资难仍然是困扰辽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全省信用担保融资服务体系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上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针对目前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其区域经济特点,进一步构建适合本省中小企业特点的互助性信用担保发展模式,发挥其优势作用,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促进辽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以辽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为背景,省信用担保体系不足以支持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发展这一事实,旨在通过发展互助信用担保,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问题。本研究在互助信用担保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性的提出了依托优势产业集群,在行业协会的积极带动和广泛宣传下,吸引和带动产业集群内的优质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积极组建互助性信用担保互助担保融资机制的基本思路,从基本前提条件,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等方面构建辽宁发展互助信用担保的基本框架,力图找到更适合辽宁区域中小企业互助信用担保发展的新思路,并为辽宁发展互助信用担保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为201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中小企业互助信用担保融资创新机制研究”报告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信用担保协会网址:(2)辽宁经济统计年鉴 (3)中国中小企业2010发展蓝皮书 (4)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10

调查方式

√ 走访 □ 问卷 □ 现场采访 □ 人员介绍 □ 个别交谈 □ 亲临实践 □ 会议 □ 图片、照片 □ 书报刊物 □ 统计报表 □ 影视资料 √ 文件 □ 集体组织 □ 自发 □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信用担保机制的研究集中在信用担保的有效性和风险控制两方面。关于信用担保机制的有效性,Marc Cowling(2007)证明了英国的信用担保计划有助于促进信用受限的小公司获得信贷支持。Salvatore Zecchini和 Marco Ventura(2009)深入分析了社会信用担保机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认为意大利的社会信用担保机制是有效的,它与被担保企业较高的债务杠杆作用和较低的信贷成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关于信用担保机制的风险控制,在Robet J. Baro(1976)研究基础上,Ashoka和Dilip K(1996)认为政府出资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其风险成本是不确定的。So Young Sohn和Hong Sik Kim(2007)建立随机动产逻辑回归模型,为政府有效管理担保基金,降低信用担保风险提供依据。Busetta 和Zazzaro(2006)认为建立互助性信用担保原因在于逆向选择所导致的低效率,互助性信用担保作为一种财产集中机制有助于其他低效配给的借款者获得银行贷款。 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主要在借鉴国外信用担保体系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信用担保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构建合理的信用担保机制。李志赟(2002)认为,只有担保机构有动机和能力对中小企业进行甄别和监督时,这种方式才是有效的。陈柳钦等(2006)在分析我国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结构、经营和功能上的三种制度性缺陷成因基础上提出,应当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其上下游环节两个层面上的制度创新。王素莲(2005)通过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组织类型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采用商业性担保可以减轻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协调银行与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关系,更好地化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王传东(2005)认为应发挥政府职能,重点整合现有政策性担保机构,组建以省辖区为单位的专业信用担保体系。 上述研究成果,大多某国家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由于各地市场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信用担保制度安排的需求程度和运行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以国家为背景研究信用担保问题所得结论很难与所有地区信用担保需求相适应。对于辽宁,信用担保发展还不能惠及所有中小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因此,通过发展符合辽宁区域经济的互助担保组织,满足大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