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漂流的青春--流动儿童青春期成长问题调查和关怀的实践探索
小类:
社会
简介:
作为对当前社会的特殊群体——流动儿童,作品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人文化的社会实践,在其接触中真实地揭示了流动儿童青春期成长问题,得出了科学可行的发现与结论,对青年儿童成长的重要社会问题提出的建议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详细介绍:
中国目前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已经突破2亿,在2亿农民背后是高达1400万的随迁子女,其中处于青春期阶段的流动儿童占很高的比例。流动作为一个变化、不确定的因子在给孩子带来新的机会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青春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本项项目通过调查,揭示了流动儿童所具有的一般性青春期问题和因为特殊的生存环境他们的青春期有更多的困难和潜伏的危机,提出需要全社会来关怀流动儿童的青春期成长的倡导。 本项目的研究地点为江苏。江苏作为流动儿童的主要流入地之一,每年接收来自于全国9.37%的流动儿童。本次调查是在基于前期实践活动和暑期夏令营的基础上,运用调查问卷、焦点座谈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处于青春期阶段的流动儿童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青春期时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外显行为和情绪反应方面有基本相似性;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最大的区别在于“家庭教育”。 针对流动儿童的青春期教育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引起全社会对流动儿童青春期成长问题的关注,特别是政府重视、推动、整合城市丰富的社会资源,通过社会的力量来建设一个有利于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 第二,我们大学生可以成为最有行动力的志愿者。 第三,改进学校的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提供更为有效的心理指导。 第四,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社区整合社会力量的作用,用社会的力量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品图片

  • 漂流的青春--流动儿童青春期成长问题调查和关怀的实践探索
  • 漂流的青春--流动儿童青春期成长问题调查和关怀的实践探索
  • 漂流的青春--流动儿童青春期成长问题调查和关怀的实践探索
  • 漂流的青春--流动儿童青春期成长问题调查和关怀的实践探索
  • 漂流的青春--流动儿童青春期成长问题调查和关怀的实践探索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项研究的起因是我们对受流动影响儿童的特别关注。 由于流动儿童自身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经常的转学,父母的疏于管教,以及流动儿童缺少固定的同龄伙伴群体,这些流动儿童的学校、家庭以及同伴教育均处于缺失状态。流动儿童在经历青春期常有青春的烦恼无处倾诉,漂流的青春何枝可依的困惑,青春期可能产生的危机甚至会引发社会问题。因此,探索社会力量如何帮助他们健康度过青春期,成为我们这一项目的焦点。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选题具有针对性、现实性; (2)研究基于科学的实证调查研究之上; (3)实践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探索建构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对流动留守儿童青春期教育有效干预模式; (4)先进性和独特性——运用参与式教学、同伴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建立独特的、适合流动留守儿童青春期的教育方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青春少年多变的历程无法改变,但青春期的成长不可中断,如果我们的探索能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流动儿童的青春期健康,无论他们流动到哪里,都有关爱他们的人和他们一起,面对青春所有的困惑和烦恼,迈出健康的青春步伐,将对一代流动儿童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这就是我们实践探索的意义所在。

作品摘要

中国目前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已经突破2亿,在2亿农民背后是高达1400万的随迁子女,其中处于青春期阶段的流动儿童占很高的比例。流动作为一个变化、不确定的因子在给孩子带来新的机会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青春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本项项目通过调查,揭示了流动儿童所具有的一般性青春期问题和因为特殊的生存环境他们的青春期有更多的困难和潜伏的危机,提出需要全社会来关怀流动儿童的青春期成长的倡导。 本项目的研究地点为江苏。江苏作为流动儿童的主要流入地之一,每年接收来自于全国9.37%的流动儿童。本次调查是在基于前期实践活动和暑期夏令营的基础上,运用调查问卷、焦点座谈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处于青春期阶段的流动儿童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青春期时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外显行为和情绪反应方面有基本相似性;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最大的区别在于“家庭教育”。 针对流动儿童的青春期教育我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得到了科学的实践验证,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获江苏省精神文明办七彩夏日重点项目我们的项目开展一年多来,在南京和常州举办了两期夏令营和冬令营、三次亲子互动会。约有2000名流动儿童和流动家庭家长直接受益。2010年的暑期,本研究曾经成立了一支实践小分队,并得到了2011年又和南京多家社区建立的合作关系。同时,获得南师大暑期实践“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 最主要的是,我们的探索性实践得到了江苏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团体的热烈响应。 江苏省精神文明办极为支持我们的探索,希望能把我们的经验和教材制作成光盘在全省推广;2011年得到江苏省妇联大力支持,把关爱青春期流动儿童项目融入分布全省各社区的“妇女儿童之家”之中,一些市、区的计划生育协会、如南京市栖霞区总工会和计生办提供世代服务中心作为我们活动的基地,目前我们已经和11家社区建立了流动儿童青春期教育的手拉手培训活动的合作关系。这一整合社会力量的探索性实践将会结出更多更丰厚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许传新,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农村观察,2010,1 [2] 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和身份意识,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二期 [3] 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4]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1 [5] 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2008年6期 [6]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7] 段成荣,孙玉晶.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J].人口研究,2006 [7] 王磊,沈燕.“流动的花朵”也有春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状况调查[J].中国农村教育,2006,(1). [8] 范先佐.“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财政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2004,(4) [9] 陆爱桃/张积家,我国青少年性生理, 性心理发展性别差异的元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10]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11] 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1):54-60. [12]刘庚常,孙奎立,朱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监护与影响[J].人口学刊,2006,(6):16~[13]^闽乐夫,青春期教育发展趋势,中国性科学,2003年9月 [14] 沃建中. 中小学性教育的探索[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5] 李晓巍、 邹泓、 金灿灿、 柯锐: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 [16] 曾守锤: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 现状, 问题及解决办法,心理科学, 2007 [17]关颖:青年流动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天津市青年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青年研究,2002年第5期 [18] 陈家麟. 学校性心理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调查方式

走访、调查问卷、现场采访、个别采访、集体访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对于流动进城儿童和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教育权利,以及由流动不定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焦点。但是这一群体的青春期教育问题尚未见诸系统的研究。 有关青春期教育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国外对青春期教育起步早,理论也更为成熟。但是对流动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处于“漂流的青春”的特殊境遇下,如何进行青春期教育尚无相关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