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提升保险行业声誉及形象的对策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保险是设套欺诈?还是雪中送炭?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保险,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肆袭来。但是伴随而来的却是斥责之声,难道保险没有保障力吗?这样的定论是不是有失偏颇? 行业要发展,自身形象就是信用,信用塑造一个品牌,品牌就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了市场和利益,对于保险业更是如此,因为保险行业本身经营的就是风险、承诺和信用。
详细介绍: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保险,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肆袭来。当人们提及这个惠众的行业时,本应如一米阳光般温暖人心,但现实是,人们对保险行业的评价不高 。 斥责保险的浪声置于社会大环境下,一时间“金玉其表,败絮其中”成为了社会对保险行业的定论。难道保险没有保障力吗?这样的定论是不是有失偏颇?如何才能对保险行业有一个的客观公允的认知,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近年来,虽然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经历了质的飞跃,但社会大众仍对保险服务及产品存在着诸多质疑,这激发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 由此,我们将保险声誉及形象作为问题的切入点,旨在消除社会大众对保险行业的偏见。“挑战杯”作为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挑战杯”是一个机会,是一个能让我们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是一个激发我们“战斗力”的竞技场。此次“挑战杯”的参与在拓展我们视野的同时,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之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作品图片

  • 提升保险行业声誉及形象的对策研究
  • 提升保险行业声誉及形象的对策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着眼于保险行业的进一步规范,目的是提高消费者的保险意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提升保险行业声誉及形象以及进一步推进保险市场可持续发展。 基本思路:以国内保险行业形象不佳的诸多事实为素材,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法及逻辑推理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保险行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消费者集中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成因分析,针对提升保险行业声誉及形象提出以及了相应的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先进性:目前众多的国内文献对本课题的研究,大多是从行业的角度描述保险业的形象及声誉,较为零散,缺乏完整性;而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对影响保险行业声誉及形象的现象和成因分析,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独特之处:本课题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待影响保险行业声誉及形象的因素,结合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进行阐述和分析。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运用所学的保险专业知识,结合保险行业的现实情况,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以众多文献、案例为依据客观的阐述消费者眼中的保险行业声誉及形象,引导保险行业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进一步审视和反思这一现象,对进一步规范保险行业,推动保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私家住宅,严禁保险推销”、“谢绝保险推销”,这种提示随处可见。“保险就是骗人的”类似的评价常有耳闻。近年来,虽然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经历了质的飞跃,但很多消费者对保险服务及产品存在着诸多质疑,行业的整体评价仍然不高。 本文通过这一社会热点现象,运用规范性分析方法对我国及新疆保险行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针对保险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行业造假、中介违规、社会评价欠佳等一系列影响保险行业声誉及形象的问题和现象,我们从保险市场发育、营销管理、保险中介质量、保险公司经营、信息不对称等诸多方面,层层递进分析了影响保险行业声誉及形象的成因,并且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保险代理人素质、强化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加大保险欺诈行为的防范力度及进一步加强保险业立法与监管的可行性对策。 本文研究的内容有利于保险行业内部监管以及外部监管的进一步规范,对提高消费者保险意识、保护消费者利益、提升保险行业声誉及形象及推进保险市场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吴定富,《保险业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2、陈剖建,《制度变迁与保险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黄瑞娟,《保险人员克服拒绝的秘诀》,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4、盛敏,《我国保险消费选择行为的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5、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6、刘波,《保险点睛笔》,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7、吴定富,《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8、孟龙,《国际视野与中国保险问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9、孙祁祥,郑伟等,《保险制度与市场经济——历史、理论与实证考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10、蒲成毅,《中国保险业最有增长研究》,经济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11、陈文辉,《中国保险中介市场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12、顾克伟,《聚焦保险代理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调查方式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保险是鸦片战争后从欧洲传入的,至今已有200余年,民族保险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发展已有140多年,新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也有60年了。但是,当代中国保险业的全面发展与改革是近30年来的事情。然而,尽管中国保险业发展时间不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保险业持续稳步快速增长。其次,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国有保险公司一统天下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三,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增长较快,发展稳健,成绩斐然,但整个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业存在绩效较差、增长与发展相背离、行业形象不好、口碑较差等不少问题,已成为保险业做大做强和持续发展的障碍。正如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的感叹:“我们的保险离人们太远,离国家太远”。 当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于保险行业出现行业形象不好,口碑较差这一现象,国内的各专家有多种看法。吴定富,(《上海保险》2009)指出:在产险、寿险、中介等重点业务领域存在欺诈、误导等破坏市场信心的违法违规行为;在人身险方面,以销售误导为重点存在销售误导行为;对保险代理人的违规行为,威廉•詹姆斯(《上海保险》2009)和他的研究团队认为“薪酬制是决定代理人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调动代理人的积极性,提高保费收入,提高业务的质量,寿险公司应重视薪酬机制的鼓励和鼓励作用,又因为寿险公司与代理人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委托——代理关系,两者之间的目标存在差异,代理人在利益最大化的诱惑下,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以损害寿险公司、客户的利益为代价”。 由众多文献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保险行业的形象却在日益下降,老百姓严重的保险与理论上的保险有着很大的距离,保险的误导、垄断行为、代理人的急功近利等严重阻碍了投保人对保险业的认同感。虽然保险规模颇为客观,但保险业的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当滞后,影响了保险行业的形象与口碑,值得我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一步检视和反思。 但目前对保险行业形象的文献研究,多局限于行业表面问题的探讨,对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剖析不够,案例的分析也仅局限于就事论事,并且目前国内文献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而且缺乏系统性。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