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始于近些年在中国大学校园里血性案件频发这一现象所引发的团队成员对中国法制建设的思考,经过团队成员研究、探讨,最终将思想凝聚成为此文。本文着力介绍中国的校园法制现状,对比国外校园法制情况,分析中国校园法制现状的历史遗留因素、成因,再通过横纵比较研究,详细阐述提高、改善中国大学校园法制状况的一系列措施,力求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详细介绍:
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正在高速进行着,各省市的社会法制宣传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当人人都深信国民的法律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的时候,马加爵事件、刘海洋浓硫酸泼熊事件、李俊诈骗案、药家鑫撞人后不救反杀受害者等等一些列大学生严重违法案件向人们敲响了大学生法律素养亟待提高的警钟。为何美好象牙塔里有着美好前程的大学生会有如此明显违法之举动?外国大学校园里的法制境况如何?大学生法律素养不高的原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改善此种尴尬现象?政府应该出台哪些政策,各大高校该如何进行大学生普法教育,家庭又该有哪些积极举动,学生又该为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做哪些努力?本文将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法律素养方面的要求,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本课题调查研究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造成的原因,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希望本课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采纳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课题立足现实,搜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吸收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本课题调查方式简单,调查范围广泛,调查对象针对性较强。缜密的研究思路,科学的研究方法,中肯的专家指导,最终得出客观而公正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的实施方法简便,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象牙塔里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富强中华的历史重任,然而美丽的大学校园中的不和谐音符——频发的违法犯罪案件一次次向我们敲响大学生法律素养亟待提高的警钟。我国一直在为发展成为一个法治国家而努力,有着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应该是该项政策的推动者。本课题针对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研究成果一旦被采用,必将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品摘要

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得以前进的根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流砥柱。然而,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在法律素养的培养方面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致使大部分学生形成了歪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违法违纪行为在大学生中屡屡增多。此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体系远不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体系成熟,加之随着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正趋于大众化。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大幅度递增,综合素质出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法制观念淡薄,存在犯罪的侥幸心理。大学生违法违规的事件屡次出现,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迫在眉睫。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尚未在任何刊物上发表。

参考文献

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孙国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原理.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 郑景光.《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世纪桥.2009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调查方式

√ 走访 √ 问卷 √ 现场采访 √ 人员介绍 √ 个别交谈 √ 亲临实践 √ 图片、照片 √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法学专家、社会学家对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实施。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曾在2009年刊登题为《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性思考——以宁波市大学生法律素养调查为例》的文章,科技与生活2009年刊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探究》的文章,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也曾在2008年刊登题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培养机制探讨》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法律素养提高问题,紧密结合我国特殊国情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得出了客观实在、极具可行性的建议。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一问题关系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进程,影响着整个社会公民的综合法律素质,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定能对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