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浅谈群体性事件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小类:
社会
简介:
研究群体性事件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系,是从根源上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地方政府公信力、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详细介绍: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群体性事件和政府公信力做出了界定,说明了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少群体性事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并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并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最后,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进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根据寒假社会调查60%的人认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推行阳光行政、加强社会监督也能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然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探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 政府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方面。从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这一原因出发,决定研究群体性事件与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关系,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文章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撰写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分析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减少其发生的途径。 先进性:深入实际地对城镇居民和农民进行了调查,关于群体性事件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系的问题,研究的人比较少。 独特之处:本文实际应用价值比较大;调查范围比较广;提出了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主要途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群体性事件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系,是从根源上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地方政府公信力、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通过恰当的方式调节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使我国社会在和谐中发展。

作品摘要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群体性事件和政府公信力做出了界定,说明了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少群体性事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并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并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最后,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进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根据寒假社会调查60%的人认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推行阳光行政、加强社会监督也能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高买花、姚惠琴《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其预防》 2、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 3、郑曙村、 汝绪华《小康社会的政治文明及其建设途径》

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走访的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发展时期,新旧规范、社会机制、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尤为突出,因此,近几年,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频发的趋势,这种情形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社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因此,研究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从性质上来说,当前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都是对权利和权益的诉求,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由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并不是要推翻国家政权和现行社会制度。它的矛头指向一般不是国家、政府,而是针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的现象及腐败官员,它的产生也是以对党和国家的信赖为基本前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表明了人们权利意识的加强和对政府的信赖。 目前,已出版与其直接相关学术著作17部,发表论文600多篇。另外,在公安金盾网及其他报告、调研材料中也能发现相关研究。涉及的内容大致包括政府完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法律运行机制、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等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