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兰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
小类:
哲学
简介:
对260名兰州市在读大学生(含专科生)进行自我同一性问卷测量,初步调查分析了兰州市在读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对“我是谁”“我将会怎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本研究以自编问卷为测量工具,采用相关因素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自我主动性探索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为69.6%;(2)对自己有着积极评价的人数比例为56.3%;(3)现实自我陈述所占样本比例为72.99%,
详细介绍: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最早由Erikson提出,它在其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将自我同一性解释为;人会体验到的一种整合感,然后又从不同角度来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描述,结构方面,认为自我同一性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适应方面,自我同一性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应;主观方面,自我同一性使人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存在性方面,自我同一性给自我提供方向和意义感,也就是自我对“我是谁”“我将会怎么样”等问题的探索与体验。 1966年,Marcia对此概念进行操作化定义,并同时提出四种统一性状态:同一性获得型,延缓型,早闭型,扩散型。在我国也有许多学者就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现状及相关的因素也做过一些研究。 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是耗费国家及个人的大量物资和精力经过层层选拔的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而大学生正处于成人早期的转换期,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使职业倾向逐渐具体化并实现职业偏好是大学阶段的心理社会任务。然而,调查表明,仅有7.29%的大学生确立了职业定位,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的职业缺乏了解,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计划,这充分说明了高校的生涯教育存在着缺失与盲区,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生涯发展方向,倍感茫然与彷徨,焦虑与不安,经常以睡觉,玩牌,游荡,赌博等方式来消磨时光。其次, 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自我意识,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其心理影响也是深远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大学生的原则性、独立性、批判性自我评价趋于完善,自我评价同时同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探索,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综上所述,研究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这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方向,如何去引导学生科学的规划人生,同时也给学生自己一个提醒,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索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来实现自己最大价值的人生目标。

作品图片

  • 兰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
  • 兰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
  • 兰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
  • 兰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
  • 兰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次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兰州市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完成状况,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使教育工作更有方向性,也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首先介绍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及各国目前研究的状况以及本项研究的现实意义; 其次将整个调查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结果分析以报告形式完成; 最后进行了结果讨论,对本次研究作了总结。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第一,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采用自编问卷, 它的编制与采用都具有独特性。第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格的发展与健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研究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分析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价值取向,并为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实际服务。第三,关于兰州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之前没有学生进行过调查与探究,本项研究应该是本市自我同一性尤其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方面的创新。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成人早期的转型期,是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使职业倾向逐渐具体化并实现职业偏好是大学阶段的心理社会任务。然而,调查表明,高校的生涯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与盲区。其次,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自我意识的发展, 它的发展使大学生的原则性、独立性、批判性自我评价趋于完善,自我评价同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探索,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作品摘要

兰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 对260名兰州市在读大学生(包括专科生)进行自我同一性的问卷测量,初步调查分析了兰州市在校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况。基于影响大学生社会心理适应和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诸多因素,如自我意识、主客观评价、现实认识与理想期待等进行分析研究,对“我是谁”“我将会怎样”等一系列问题的初步探讨。本研究以自编问卷为测量工具,采用相关因素分析法,比较了不同学历层次、性别、年龄、专业对兰州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程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对自我主动性探索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为69.6%,兰州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完成的较好,尤其是在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自我意识方面发展较好;(2)对自己有着积极评价的人数比例为56.3%,数据表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充满了自信,对生活和学习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3)现实自我陈述所占样本比例为72.99%,而对理想自我的期待只占到了27.01%,这一组数据表明了兰州市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长远职业规划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缺乏思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心里发展与教育 2004,90(2):51-55 [2]郭金山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34-39 [3]张鑫,李长庆,傅金芝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应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21) [4]南海,薛勇明 什么是“生涯教育”——对“生涯教育”概念的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5]张厚粲译,[美]Robert J.Sternberg Wendy M.Williams 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9) [6] 张日昇,我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 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126). [7]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E.H.Erikson),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江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8] 张日昇,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 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2010(5) [9] Marcia J.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3(5):551-558 [10] aham K.G. The relation between identity status and locus of control among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83 2:257-264

调查方式

以“我”字为开头,随意造句,每份问卷共设计了十五个句子 走访 问卷 个别交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赋予的同一性与建构的同一性,或称为指定的同一性和选择的同一性,或称为发现的同一性与创造的同一性之争。这一争论实际上是遗传论与环境论、先天论与经验论之争的延续。Waterman以幸福论哲学强调本质先于存在的观点,提出一个人对自我同一性的寻求是一种确认那些与“真我”(true self)一致的潜能的努力,同一性形成的隐喻是发现的而不是创造的,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未被认知的自我同一性,需要变成明显并起作用的同一性,而实现这一过程是不容易的,这可由与同一性危机相联系的压力证明[13]。同样Blasi & Glodis提出同一性形成必然地是由发现的组成。而Theodore Sarbin怀疑发现“真我”的可能,认为自我同一性是创造的而不是发现的。激进的建构主义否认任何种类“真我”存在的可能性,并因此视同一性为创造的——没有限制的自由意志的行动。 Marcia和Grotevant认为自我同一性既包括发现的成分,也包括创造的成分,只不过同一性研究的主流更关注创造、建构的同一性。然而当代的同一性理论者认为这些争论是不合适的,至少自我同一性是从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出现。KitWelchman认为同一性既有稳定的成分,是由出生的环境和生物遗传固定的:又具有可塑的成分,是由个体在生活中建构和创造的[14]。因此,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也应关注这一争论,实际上,自我同一性包含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多为创造的,也有发现的成分。 2.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