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试论中医“肾主骨”之理论内涵及临床意义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文以中医“肾主骨”理论为出发点,初步探讨“肾主骨”之理论内涵,“肾主骨”之理论与骨之生、长、壮、老、已之间的关系,提出肾主骨之生长发育与衰老的观点,讨论了肾精化髓养骨,肾与骨功能密切相关及其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
详细介绍: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的关系密切,早在《内经》时期, 已有了对“肾主骨”、“肾合骨”、“肾应骨”等理论较为完备的论述;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称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只有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才能坚固有力。若肾精不足,骨髓生化乏源,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骨质疏松、易于骨折等。随着中西医理论及临床结合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医的“肾主骨”理论与临床应用得到了更深入的认识。 该论文从中医“肾主骨”理论为出发点,从5个反面探讨中医“肾主骨”的理论内涵及临床意义。 首先,就中医对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探讨,明确了骨骼大体结构、骨与髓的解剖关系,并从临床骨病学的角度,指出骨、髓、肾之间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病理联系。 二是,从传统中医对“肾主骨”理论的认识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骨的生长、发育、强劲、衰弱与肾精盛衰关系密切,肾-髓-骨三间之间存在内在的生理关系,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而痿弱无力,临床可出现腰背酸痛、胫膝酸软等骨质疏松症状。 三是,探讨“肾主骨”之理论与骨的生长发育。结果表明小儿体格发育和动作发育与全身骨骼的发育密切相关,是衡量小儿发育情况的主要标准;生理方面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旺盛,动作、智力、脏腑活动快速增长、完善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方面,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会产生小儿的骨软无力、囟门迟闭及骨骼的发育畸形,小儿出现五迟、五软。 四是,探讨“肾主骨”理论与老年骨质疏松。结果表明,肾主骨生髓,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均有赖于肾中精气的充盈、滋养与推动;骨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因素与年龄均有密切的关系,老年人若肾精亏损,不能充养骨髓和脑髓,可导致身材变矮,驼背弯腰;脊痛肢酸,活动不利;动作迟缓,易于骨折,以及神疲健忘,面焦形坏;耳鸣眼花,发堕齿搞等骨质疏松综合表现。 五是,探讨“肾主骨”理论的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肾主骨”理论在临床上对于骨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肾主骨”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肾与骨之间具有共同的生理病理基础,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有助于西塘揭示“肾主骨”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提升理论内涵,实现中医“肾主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对中医“肾主骨”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归纳,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多角度阐明“肾主骨”的内在联系与协调机制,深化“肾主骨”理论的认识,以提高“肾主骨”理论的临床应用价值,发展中医藏象理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通过全面梳理归纳分析中医“肾主骨”的古今文献,从肾主骨之古代认识、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及衰老方面阐述其理论内涵,同时结合其对临床诊断、治疗特点,阐述肾精化髓养骨、肾与骨功能密切相关,丰富了“肾主骨”理论,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指导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肾主骨”理论的研究属于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医学关于“肾主骨”的辩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至今在临床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指导治疗临床疾病的内在规律及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通过对 “肾主骨”古今文献的整理归纳与分析,初步探讨“肾主骨”之理论内涵,“肾主骨”与骨之生长壮老已之间的关系,提出“肾主骨”与骨之生长发育、衰老密切相关的观点,深化与继承“肾主骨”理论,提高其临床指导价值。

学术论文摘要

本文以中医“肾主骨”理论为出发点,初步探讨“肾主骨”之理论内涵,“肾主骨”之理论与骨之生、长、壮、老、已之间的关系,提出肾主骨之生长发育与衰老的观点,认为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的关系密切,早在《内经》时期,已有了对“肾主骨”、“肾合骨”、“肾应骨”等理论较为完备的论述;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称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只有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才能坚固有力;若肾精不足,骨髓生化乏源,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骨质疏松、易于骨折等;同时,肾与骨功能密切相关及其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