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
小类:
教育
简介: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发展到现在还不是特别完善,整个专业建设工作还有很多可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所以,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可以丰富教师教育理论,还可以为课程设置提供实践依据。本研究以新课改理念为价值导向,针对福建漳州师范学院的小教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详细介绍: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新生事物,它的专业建设工作尚处于探索与试验阶段。因此,在基础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改变原有以传授知识、讲解理论为主的施教方式,以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个体能动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 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并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这种变化趋势必然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也应随之改变,首先,应打破了传统基础教育课程 中分科教学过早过细而造成的知识割裂局面,从而实现学科整合;其次,要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同时对教育类课程进行整合,加强教育类课程与小学教育实践的联系。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丰富教师教育理论,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实践依据。 基本思路:以新课改理念为价值导向,以漳州师院小教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为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建议,为更好的建设小学教育专业提供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及独特之处是从新课程改革实际需要的视角出发,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以社会为本的角度,结合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而且研究角度独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是可以为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改革提供参考,对于改进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不足、培养更高素质的新一代小学教师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作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新生事物,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是特别完善,整个专业建设工作尚处于探索与试验的阶段,因此,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不仅可以丰富教师教育理论,同时还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实践依据。本文以新课改理念为价值导向,针对漳州师院小教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培养高质量小学教师提供参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发表于发表于2010 年9 月《宜宾学院学报》第9 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EB/OL]. 21&infoid=72562009-01-01 [2]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07 [3]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45. [4]王昌善.发达国家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客课程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3(11):45. [5]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EB/OL]. 2009-01-01

调查方式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对人才的模式、规格与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 世纪后期,世界发达国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在改革课程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形成多元化、综合化、实用化、现代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并对基础教育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师资和人才培养提出严格的要求。其中,教师教育主要依托综合大学中教育学院优势,从人才选拔、教学过程、教师培训、质量评价等方面,形成开放型培养体系,并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相衔接。较典型的为英国的校本培训和美国的PDS 模式。 2.国内研究现状: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要求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师资培育、素质提高这一衔接点上互动改革、协调发展。基于传统的教育实践体制、实习基地或附属学校的运作模式所存在弊端,东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等长期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并与区域社会建立培养培训高素质师资机制;扬州大学和集美大学等实行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整合“一体化”培养模式,增强教师职业适应性;首都师大与北京市朝阳区建立教师发展学校,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福建省人才研究中心和福建师大开展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预测等大量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各具特色的成果,对各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规划、建设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高师院校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工作母机和逻辑起点,担负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基础教育型的使命与职责。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促进教师教育形态发生变化,形成以高师院校为主体的开放体系,促进教师培养渠道多样化,在职教师培训重心下移等,这些对高师院校重新设计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新型的基础教育师资提出严峻挑战。因此,无论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看,还是从基础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来看,需要我们高师院校从理论与实践、思路和定位上重新设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增强教育改革的适应性,着力培养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