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流动的课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实地调研与社会学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断的被提出和关注却始终难以得到根本性的保障和解决与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特质有很大关系。本文就流动性视角切入,运用社会学理论,以上海市松江区24校为例,探讨当下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瓶颈,力图运用专业的社会学分析方法,通过对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的结合分析,客观、详致地展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并且直接指向切入点小且最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途径,以期达到反映现实、建言建策的目的。
详细介绍:
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仍然很大。因此,对其根源、现状及解决办法的理论研究即具备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契合了当前最新的政策导向,运用了专业的社会学分析方法,客观、详致地展现了上海松江地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并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探讨,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本文不仅从流动性角度描述了上海市松江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更运用半城市化、社会整合等专业理论进行了有社会学学科特色的分析,直接指向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 文章具体内容如下: 一、从问题背景入手,引出问题,对基本概念加以界定,简介全国及上海市松江区的农民工子女及教育的基本概况。 二、详述文章的理论基础,从半城市化、社会整合等专业的社会学理论解构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为下文分析提供专业理论支持,突出社会学特色。 三、研究设计部分鲜明展示了社会学角度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优势,通过介绍调查研究方法,说明研究方式及研究设计的各项内容,包括问卷和访谈资料的收集过程和可能产生的偏倚,充分将问卷定量分析与访谈定性分析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了实地调查中定量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优势,为文章提供研究方法支撑,增强说服力。 四、运用数据分析资料和访谈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究农民工子女流入、流出的基本情况、入学限制条件、转辍学情况及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吸纳性,尽可能全面的展现了调研地上海市松江区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五、在总结调研地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之上,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下农民工子女流动的政策、家庭、学校原因,为最终提出的切实可行的操作对策提供分析导向。 在全文的分析基础之上,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特质,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方面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切实举措及对策,以期为指导性政策下各地区的具体实施管理提供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反复被重申,但始终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与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特质有很大关系。本文就流动性视角切入,运用社会学理论,以上海市松江区的24所学校为例,探讨当下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瓶颈,力图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尽量全面的展现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并通过对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的结合分析,直接指向切入点小且最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途径,以期达到反映现实、建言建策的目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科学性:本文基于实地调查研究,所得资料真实,数据可靠,且调查范围及对象相对广泛,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先进性:本文契合了国家最新的政策,直接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严峻性和对策的不完善,力图为新政策的出台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分析。 三、独特性:从社会学独特的视角,运用社会学理论及专业的数据分析方法(SPSS)从新的角度,以流动性为主线探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仍然很大。因此,对其根源、现状及解决办法的理论研究即具备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契合了当前最新的政策导向,运用了专业的社会学分析方法,客观、详致地展现了上海松江地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并从流动性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探讨,直接指向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作品摘要

一、从问题背景入手,引出问题,对基本概念加以界定,简介全国及上海市松江区的农民工子女及教育的基本概况。 二、详述文章的理论基础,从半城市化、社会整合等专业的社会学理论解构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为下文分析提供专业理论支持,突出社会学特色。 三、研究设计部分鲜明展示了社会学角度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优势,通过介绍调查研究方法,说明研究方式及研究设计的各项内容,包括问卷和访谈资料的收集过程和可能产生的偏倚,充分将问卷定量分析与访谈定性分析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了实地调查中定量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优势,为文章提供研究方法支撑,增强说服力。 四、运用数据分析资料和访谈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究农民工子女流入、流出的基本情况、入学限制条件、转辍学情况及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吸纳性,尽可能全面的展现了调研地上海市松江区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五、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下农民工子女流动的政策、家庭、学校原因,为最终提出的切实可行的操作对策提供分析导向。 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方面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切实举措及对策,以期为指导性政策下各地区的具体实施管理提供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对比数据: 2006年我国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近2000万人,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2007年,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近38万人(截止到2007年9月)。 2008年上海市教委提出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十一五”期间力争达到70%左右的目标,而据现有数据显示现阶段不到60%。 截止2009年9月,松江区约有3万9千多(39061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农民工子女,未入校的人数难以计算。 2010年上海市教委提出争取到2012年,使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社会认可的学校。 2011年上海市教委表示,上海实现了47万余名农民工同住子女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检索目录见文中注释和参看文献。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统计报表 √集体组织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中国的教育研究领域,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已经呈现大量的研究成果。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开始显现,党和政府一直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引发了浓厚的研究热潮。研究领域涉及农民工子女的群体概况、生存状况、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其中包括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调查报告,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的《中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调查—基于天津、广东和四川三个地区的调查》等;包括对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策略的探讨;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的研究;对农民工子女相关政策的研究等,如《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政策变迁》(蒋华)。 此外,美国等其他国家及NGO等社会组织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也有一定的研究。 总结:1、众多前辈的研究为本调研提供了广泛的理论支持及灵感,对本文的完善、补充、整合带来了莫大的帮助,具有借鉴意义。其中,各研究间的交叉比对和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完整的思路和更全面的视角。 2、对其他研究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准确把握问题的关键。 3、虽然此领域研究很多,但当下新的情况、新的政策以及上海松江区的新地区,及区分学校性质的新视角和半城市化等新社会学理论的应用让本文能在众多研究中独树一帜。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