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村小额信贷运行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小类:
法律
简介:
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通过对浙江省临安市农村小额信贷制度运行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调查与分析,从而为我国提供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建设的法治机理及其对策建议。正文共包括四个部分:对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理论概述;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证调查;农村小额信贷运行的理论分析,通过分析总结,挖掘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归纳和总结,积极探索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建设的创新途径和具体对策。
详细介绍: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但依存于农村经济的信贷供给却长期处于量小零散的状态,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更不合乎以追求规模经济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需要,从而造成农村资金持续外流、农村金融服务严重短缺,极大制约了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 本作品将以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为导向,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为立足点,对浙江省临安市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进行调查与分析: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农村金融发展理论,通过问卷、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统计报表、个别交谈等方式,深入剖析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探讨我国现行农村信用制度存在的体制缺陷、机制弊端、经济障碍,以及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从法律层面剖析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建设的问题,挖掘农村资金持续外流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建立现代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设。 从而通过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全面探索与反思浙江省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各个领域的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可以使科研成果更好地向社会转化,为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可以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价值性参考,从而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地区性的示范效应。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依存于农村经济的信贷供给长期处于量小零散的状态,极大制约了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所以,在中央致力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背景下,研究农村小额信贷制度,旨在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通过问卷、走访等方式,深入剖析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成因和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在充分检视该制度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途径和具体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视野创新:基于经济法的视角展开理论分析,探讨了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基本理论,系统研究其运行机制并提出具体对策 2.方法创新: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在问卷调查方面,针对借贷双方的不同诉求,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 3.内容创新:将问题置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从法制层面解读了其法律关系及其形成机理,将农村金融领域的信贷关系纳入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设计了相应的解决机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为立足点,对浙江省临安市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进行调查与分析,从而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提供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建设的法治机理及其对策建议。即根据国家 “十二五”规划和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从法律层面剖析问题,挖掘农村资金持续外流的症结所在。通过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全面探索与反思该制度各个领域的改革,并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从而为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作品摘要

众所周知,在经济发展三要素中,资本是农户最缺乏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资本,即使有足够的技术和劳动力,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继1983年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建的“小额贷款模式”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踏上了小额信贷改革的实践之路。 在中国,以解决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扶贫攻坚为主要目标的农村小额信贷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有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的理论研究也逐日增多。研究小额信贷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农户资金缺乏的问题。 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对小额信贷法律规制的缺失,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问题和阻碍,例如管理机制不完善,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等。此外,农村小额信贷还要承受市场、信用以及自然灾害的风险,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所以,对于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该地区融资现状的事实基础上,立足于地方经济和区域金融模式特点,通过实证调查与数据分析,探讨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鉴于此,笔者选择了农村小额信贷模式较为典型的浙江省,针对当地融资需求状况从农户角度进行了实地调研。具体调查的地区为浙江省临安市,包括青山、玲珑等县镇。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杜晓山等:《中国小额信贷十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杨明基:“西部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户小额信贷 为例”,载《西安金融》,2006年第11期; 3.王劲:“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法律制度的完善”,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4.张晴、沈丰:“我国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绍 兴地区的调研”,载《特区经济》,2008年第9期; 5.周雷、魏巍、余珊萍:“基于六县市调研的我国农户融资现状比较与改 革研究”,载《金融纵横》,2007年第9期; 6.钱崔红:“农户信贷需求与正规金融服务的背离——基于浙江的实证”, 《农业经济》,2010年第10期; 7.杜婕:“中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分析”,载《经济研究导刊》,2010第 30期; 8.龙健民:“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本作品于2011年3月18日在浙江省临安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关于“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讨会议上,作为会议材料,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研究述评 信贷制度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Kipnis(1996)认为,良好的信贷制度可以降低社会管理事务的处理成本,防范金融投机行为,促进社会体系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Zak(2001)指出,各国在法律制度、社会制度安排以及经济的平等程度上的差异会导致人们之间信用度及信用水平的差异,进而导致各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水平的不同;OECD(2001)专门对中国农村经济系统资金流失的渠道、规模和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信贷缺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Coetzee(2004)从“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的视角研究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信贷制度的必要性。应当说,这些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借鉴与逻辑起点。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对信贷制度的研究多侧重于抽象的理论分析,缺乏对我国农村的现实解释力。不过,其在信贷制度建设实施层面上的一些技术手段和立法理念可供我国参考借鉴。 二、国内研究述评 伴随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农村小额信贷问题日益重视,并就加快该制度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杨胜刚(1999)通过对台湾农业信用保证制度的研究,对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谢渡杨(2000)从法制保障层面论证了农村信贷环境培育与建设的相关问题;温铁军(2001)对农村民间借贷存在与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宏观角度研究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缺陷;郭明奇(2002)从小额信用贷款的视角就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李长健(2006)以行为主体为切入点,从法律层面探讨了农村信贷体系的构建问题;王曙光(2006)在对农村金融体系“系统性负投资”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农村小额信贷对负投资现象的矫正效应;阮德信(2008)从和谐农村构建的维度,提出了农村信贷制度建设的框架设计。应当说,这些成果都认识到了我国农村信贷缺失的现状,也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但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对农村反经济信用行为的揭露批判较多,结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进行系统与深入的理论探讨较少。其次,在研究思路上,或局限于把信贷作为交易方式来论述,缺乏从一般的法制机理来分析农村信用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与应对之策。再次,在研究方法上,偏重于宏观层面的规范研究,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尚显不足。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