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厚载历史再续辉煌——“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考察报告
小类:
哲学
简介:
西津渡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约60万平方米。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本作品以西津渡古街为首,一方面整合透过地方政府所引进之外来资源,另一方面更带动前述各区之更新与发展。
详细介绍:
西津古渡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是为数不多的“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山林城市,她三面环翠,一面临江,秀雅兼具,气度不凡。而西津渡历史街区正是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她背山面水,以其恰如其分的尺度和布局,引入大江横陈的气势,其内涵丰富,形态独特,堪为历代文人墨客称颂。 西津渡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约60万平方米。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街区内昭关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科教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保护奖,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机构,为镇江最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其范围包括西津渡﹑伯先路﹑京畿路等街区。英籍华人、著名女作家韩素英,曾慕名来到西津渡历史街区,当她漫步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目不暇接地观赏这里的古渡、古街、古迹、古韵,目光里充满了惊喜,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她情不自禁地说:“我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更是把这里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以研究西津渡历史街区为题,不仅是对独特的“渡口文化”及明、清江南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纪念,更是一项面向当代,面向未来的很有意义的工作。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吕凤子研究会志愿者小分队,提出了用我们的努力和热情为展示千年古渡的魅力贡献青春、力量,并立时得到学校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2009年6月—8月,我们一行26人组成了“厚载历史再续辉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考察小分队。我们将沿着西津渡、伯先路、京畿路等历史街区,去探寻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城市发展、旧城更新的相关问题。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是依据《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与《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进行的一项专项规划,而其所保护的范围其实也就是《镇江市老城西区控制规划》中所设定的“重点保护区”,因此,此举也正开始了镇江延宕多时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事实上,若回顾整个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主要是从修复其中的几个省级与市级之文物保护单位开始,此后,包括镇江市建设局、东南大学建筑系、国家文物局以及建设部等陆续地投入人力与资金,才逐步将原本被荒废的旧街区转变为镇江市最受人注目的旅游开发潜力点,并进一步推动更为全面性的街区保护规划。 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之现状与保护内容 一、 历史街区之背景环境与保护规划概述 (一) 从历史文化博览区谈起 在《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将主要保护的旧城区区分成古城风貌区、历史文化博览区、古运河风光带、三山风景名胜区以及南山风景名胜区五个大部分,而其中的“历史文化博览区”便是以西津渡为核心,向周围拓展出一个面积约60公顷的保护范围;在该范围内,主要保护的对象是含括几个不同朝代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其所依附之自然山水环境;整体而言,共计有1个国家文保单位、2 个省级文保单位以及8个市级文保单位散布其中,可说是镇江在历经数十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后,现存文化遗产最为密集且 受破坏最少的区域。 然而,该区域之所以会仍保存了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主要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西津渡拜其优越的天然地形所赐,自六朝以来便是为镇江最重要的古渡口,而在其带动下,围绕在西津渡周围也兴起了许多新的码头与商业街坊,尤其在英租界时期对于该区所投入的大量现代化城市与交通 建设,更使该区累积了许多殖民文化的近现代建筑;二、在二十世纪以后,由于水运交通逐渐被陆运所取代,而城市发展的重心也被刻意地东移,于是失去功能的西区一直发展较为缓慢,也因此使得区内大量的文化遗产较少受到大规模城 市建设的破坏[2]。 图 一. 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分区说明 资料来源:《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87 从具体保护的内容来看,历史文化博览区主要包括:由西津渡口遗址与小码头街所组成的西津渡古街区、沿伯先路与京几路之清末民初建筑群、云台山山麓以及周围有待拆建之大面积老旧住宅区等;但若进一步仔细比较其中的差异性,实际上不同区块之现实条件与保护价值都很不相同,尤其是随着地方政府将市场机制带入保护规划后,各区块未来将呈现的面貌,以及整个历史文化博览区所即将产生的转变,都存在许多不定的变量。综合上述,目前镇江市建设局所大力推动的《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其实就是以西津渡古街区为首,一方面整合透过地方政府所引进之外来资源,另一方面更带动前述各区之更新与发展;因此,虽然该保护规划在名称上已不是以“历史文化博览区”为名,但其实正是其受现实条件修正后所产生的更新版本。 图 二. 历史文化博览区规划前现况 资料来源:《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 (二)“唐宋一条街”——西津渡街与小码头街 所谓的“唐宋一条街”一词是来自于《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报告》,事实上关于该街区还有很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宋元古街”、“小码头街文物博览区”、“石塔一条街景区”等,但所指的都是前段所述之西津渡口遗址以及其周围的街坊,其大致是一段由西津渡街与小码头街所组成之长约450米的老街。然而,“西津渡”之名是源自于唐宋时期,且当时又因其依附于南面之蒜山(今云台山),故又被名为蒜山渡(或金陵渡);从自然环境的交通条件来看,西津渡东有象山为屏,可挡海口潮涌,北与广陵相应,更提供了南下大量客旅泊舟寄楫的理想环境,于是早自六朝时期开始,便扮演了转运南北交通的重要角色;尤其在隋代京杭运河通航后,大江南北客货更频繁地来往于西津渡与江北之瓜州渡间。如《至顺镇江志》中所记载:“西津渡乃南北要冲之地,江浙闽南物资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给。” 唐朝以来,西津渡口的航运事业主要是以“官渡”[3]为主,在业务上同时包括了一般性的客运以及相当比例的军运,直到公元 1871 年时由浙江商人筹资创立镇江江船义渡局后,才开始了民办渡运的历史。至于历史上西津渡的运输规模则是与当时的南北客货量成正比,如宋代时仅有 5 艘渡船,但到了元代时却曾经有一次添置 15 艘渡船的纪录;然而,清末之后的河运航道变迁、铁公路交通兴起,都逐渐使得西津渡转运南北客货的功能大为衰退,于是过往渡口商贾云集、千帆入津的景象一去不返,而镇江西区的发展重心也转向了快速崛起的英租借地。 若回顾整个西津渡古街区的近代历史,清末以来长江岸线的快速北移其实也是一影响该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由于光绪年间江滩的淤涨使金山寺与南岸陆面相连,于是在西津渡口附近兴起了一条长约300 米的小码头街,虽然宽仅3至4米,但两侧商行楼房林立,随处可见自镇江市区骑驴、坐轿或徒步上金山的香客;其次,虽然河道北移使得西津渡口逐渐远离岸线,但在旧渡口与河岸间的新生地,却兴筑了一批青瓦灰墙的多进式民宅建筑,而密布于现今北段西津渡街的两侧,形成街区内最具特色的住宅群。因此,虽然西津渡口在清末民初前后逐渐衰落,但当时的街区却快速转向发展小型零售业,并维持了一定的商业活动规模。尔后,由于镇江在1949年后转向在城市中发展工业,不但大批工厂进驻街区,地方性的商业行为也逐渐被人民公社的配给制所取代。 至于该街区在保护规划中,主要是被定位为带动周围发展的核心保护区,面积约6.9公顷,并分成传统民宅、古迹观赏游览与商业文化古街观光三个功能区;整体而言,整个街区将被以商业化的包装朝观光旅游发展,尤其是以沿西津渡街与小码头街表层的老旧住宅为主,将成为未来建设开发公司改建为商业店面的首要对象。 图 三.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分区 资料来源:《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1998,研究者整理 (三)以发展为导向之其它规划分区 在《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虽然西津渡街与小码头街因为其历史文化的价值而相对而言较受到重视,但在此区之外还有其它数个具有保护或开发价值的规划分区,以下依其不同之保护发展方向分述如下: 1.“近现代一条街”: 以伯先路为主京几路为辅的近现代一条街全长约600 米,在清末时期是联络火车站与江边码头的重要干道,尤其在伯先路与大西路交会处更是过去英国领事馆的所在地,因此在伯先路上至今仍留存了许多商会、饭店、教会等西方建筑形式之历史建筑。然而,约占有7.06 公顷的“近现代一条街”规划分区,在开发建设公司的构想中是希望将其建设为具有“欧陆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因此若从具体保护内容来看,虽然伯先路上也有不少已受批准的文保单位,但大体上的保护方向仍是朝现代化的商业精品街形式发展。 2. 旅游景区的大规模开发:至于玉山大码头以及云台山的部分,则由于原有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较少,在规划中属于开发建设多于文物保护的区块。其中玉山大码头主要规划为包含大规模的饮食商业街、漕运博物馆等旅游设施之景区,整体面积约有5.41公顷,是属于规划中十分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而海拔约莫有数十公尺的云台山景区,依据保护规划则是一面积达 14.1公顷的“城市游览区”,在未来除了开放作为公园绿地外,还会增设一些点状分布的旅游景点,如凉亭、展示馆或登山步道等。 3. 风貌协调之全面改建区:前述所提及之几个主要的区块在保护规划中均是属于“文物中心保护区”,至于在该区外侧则另有约 27公顷面积的区域是属于“外围风貌协调区”;相比之下,其不但面积远大于前面各区,更有极高的比例是以拆除新建的方式建设大量的住宅区。根据保护规划之财务报告分析,所谓外围风貌协调区共预计推动四个住宅区的建设,并达到22.4公顷的总拆迁面积。 (四)小结:由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向旧城更新 综合前述之保护规划内容,可以观察到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有几个主要的特色:一是重视观光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二是拆迁安置的建筑面积十分庞大,三是新增建设量远大于维修改建量;事实上,这些倾向都可以从下表中窥见一二,尤其若从平面配置上进一步观察其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更可以发现由唐宋一条街向外围逐渐减低文物建筑维修与改造之费用比例,并逐渐增加新增建设之费用比例的发散趋势。 表一.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投资成本分析表(单位:万) 文物建筑维修改造 新增建设 拆迁安置 土地置换费用[4] 其它 共计 唐宋一条街(6.9ha) 4272 (57.8﹪) 600 (8.1﹪) 1760 (23.8﹪) - 750 7382 近现代一条街(7.06ha) 1360 (25.9﹪) 1500 (28.6﹪) 1690 (32.2﹪) - 700 5250 玉山大码头景区(5.41ha) - 1400 (37.8﹪) 940 (25.4﹪) 810 (21.9﹪) 550 3700 云台山景区(14.12ha) 500 (16.1﹪) 1492 (47.9﹪) - 720 (23.1﹪) 400 3112 风貌协调区 (27.3ha) 256 (0.6﹪) 18485 (40.3﹪) 16754 (36.6﹪) 6781 (14.8﹪) 3550 45826 总计 (60.8ha) 6388 (9.8﹪) 23477 (35.9﹪) 21144 (32.4﹪) 8311 (12.7﹪) 5950 65270 资料来源:《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项目财务可行性报告》, 2001,研究者整理 注:加底线部份为该规划分区中支出比例最高类别,灰色部分为该类支出费用最高之分区 整体而言,整个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面积虽然多达60公顷,但正如上表所示,其多达6亿的投资成本中其实有35.9﹪与 32.4﹪的比例将用于新增建设与拆迁安置,因此,可想见该规划其实十分重视对旧城区进行更新工作,尤其是以大规模的商业区开发与住宅区建设为主。因此,若进一步地回顾保护规划进行的过程,从最初的历史文物保护延伸至历史街区保护其实只是第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而未来将继续由历史街区的保护带动周围旧城区更新的城市建设才是第二阶段的目标。 二、开发与建设在即的核心保护区 (一)南北段差异发展的西津渡街 在前述所提之“唐宋一条街”的东半段,是一条连通往西津渡口的石板街道,也就是下图中的“西津渡街”;在长江岸线北移之前,西津渡街一直是一条市井繁盛、商贾云集的商业街,尤其从原本凿山壁开筑的栈道,发展至后期成为转运长江南北客旅的重要渡口,西津渡街的存在对长江航运的历史研究而言,其实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其街道内最受到注目的文物保护单位莫过于一元朝时所遗留下来的昭关石塔[5],但因为过往疏于保护的缘故,微倾的石塔在保护工作开始之前一度还面临了倾倒的危险。 图 四. 西津渡历史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现况说明 资料来源:《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1998,研究者再整理 此外,街道内还有两栋同样历史悠久的古迹建筑,其一是长期作为当地宗教信仰中心的观音洞(亦称普陀岩),其二是曾经作为水上救援组织的救生会。而这两栋建筑在长期政局动荡的现实环境中,一直是被地方上的居民所占据,因此在 1999 年开始修复之前,数百年的古迹几乎可说是饱受摧残;至于在 2000 年完成修复后,虽然建筑物的部份的确做到了修旧如旧的标准,但原有居住其中的十余户住家,却陆续在领取货币安置补偿款后逐一迁出,而成为第一批保护规划中动迁的当地居民。 以救生会遗址为例,该建筑物虽然在清代是负责海上安全的救生会所在地,但在航运衰落后却被当作造船厂的员工宿舍使用;“在维修之前这里面一共居住了十三户(建筑物面积约为 374 平方米),而十三户人口在这里面就是把整个空间全部给乱搭乱建,所剩下的空间只不过是一条狭小的走道。[6]”103至于在修建后,现在的救生会则改建成为西津渡街保护建设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并供作展览救生会历史与文物之用。 整体而言,现阶段西津渡街的保护成果,主要是将上述街区内的几个重要历史文物细致地修复回原貌,并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的肯定;但若观察其对于原有地方生态之影响,南北段的发展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以下便就其发展方式之不同分项说明: 1. 以发展旅游为主的南段精华区:该区段由于主要是前述已完成基础保护工作之范围,因此与过往相比也是差异较大的区段,例如原有居民的搬迁、修复救生会、观音洞等文物,以及于当地成立保护建设之办公室等,虽然使得该区成为整个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最为核心的精华区,但也使得附近之居民在为环境改善感到兴奋的同时,更担忧未来的保护规划能否为自己带来好处。 图 五. 西津渡街规划说明图 资料来源:《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1998 ,研究者再整理 2. 以调整住宅功能为主之北段:由西津渡街南段向西经待渡亭后,连往北侧长江路之巷道即为仍有数百户居民之北段,该区虽然没有任何文物保护单位,但极具特色的民国时期建筑群却成为保护规划中占地最广的住宅保护区;然而,毕竟该区相对而言是较不具有吸引投资的能力,于是在其它区未开发之前,当地居民对于保护规划之期待也多抱持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态。 (二)商业发展与现实矛盾的小码头街 相较于已经初步完成文物保护工作的西津渡街,仍尚有 215 户居民的小码头街则由于在规划中是属于商业文化古迹观光区,因此未来势必因为街区将作商业使用,而牵动到许多居民的搬迁安置问题,尤其在该段属于私房的比例并不低,如何征收土地并改建原有建筑,或只进行基本修缮工作,而将原居民就地安置等,都是建设发展公司与规划单位所必须处理的难题。 从小码头街的历史来看,早在民国 26 年时曾经有 40 多家商行,其中包括茶食店 7家、米行 17 家等,但到了改革开放前期,除了少数几家零星分布的杂货店与偶而挑担路过的小贩外,小码头街内已几乎看不到任何商业活动的踪迹;如今,随着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逐步推动,小码头街上又逐渐出现了一两家新兴的商店,其中一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曾描述他们对于未来规划的了解:“中央电视台有问建委说原来住这的走不走,他说不走;不过你要想走就走,不想走就不走,但总之和以前比起来,现在的人已经少很多了。”事实上,由于保护规划中对于经营商业活动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对于原有条件较差的老旧住宅以及年龄结构老化的居民来说,并不容易在就地安置的前提下,达到地方政府对于保护规划向商业发展的期望;于是正如现况中就有少部分居民不愿意配合拆迁,而形成规划管理与地方相冲突的矛盾局面。 图 六. 小码头街规划说明图 资料来源:《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1998,研究者整理 整体而言,小码头街将被以商业街的方式重现是保护规划中既定的方向,但关于未来发展的具体内容,现实环境与商业街的规划理想之间则仍有以下几点矛盾: 1. 商业活动基础薄弱:在现存之街道内所仅存的商业活动,并不符合地方政府对于保护规划的理想,因此在势必引进外来商业类别与经营者的前提下,小码头街的未来至少在临街的这部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2. 年龄结构老化:长年的经济萧条使街区内的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即使在就地安置的刻意安排下,也未必能提供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3. 硬件设施落后:关于原有建筑物与基础设施老旧的问题,其实对保护规划来说虽然只是投资与利润回收的数字问题,但若从建设开发公司如何选择更新方式的角度来看,其同时会受到前两点问题的连带性的影响。 (三)作为弹性调整空间的厂区更新 在西津渡历史街区北侧有几处占地数公顷的工厂与仓库,包括前进印刷厂、市滤清器总厂、市储运站仓库等,其均为 1950 年代发展城市工业时所修建之厂房,但因为改革开放后镇江市大力推行“退二进三”的经济政策,因此这些设备陈旧、生产线落伍的工厂已成为保护区内首要被驱逐的对象。然而,在这些被视为破坏历史风貌的厂区中,由于在二十世纪初曾有部分属于英租借地,因此还遗留下例如当时英国税务司之公馆、工部局巡捕房及亚细亚石油公司楼等古迹,而成为保护规划中仍可着墨之重点文物。 但根据《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项目财务可行性报告》,该区未来将进行之拆迁面积仍十分可观,尤其若将新建建筑面积与拆迁面积作比较,正如下表所示:厂区部份的保护规划不但是以拆除新建为主,未来该区内的建筑面积将更比规划前增加50﹪。如相较于将作为商业街使用的小码头街,小码头街的保护规划的确是将新建与整治部分建筑面积维持在原况总量,至于厂区部份则依该报告评估,以 5000 元/ M2的平均地价估算,区内新建的建筑面积将可为该区带来14400万元房地产价值,并使投资者收益率达到68﹪的高标准。 表 十五. 小码头街与厂区更新规划投资评比表 拆迁安置 建筑安装 建筑安装面积 面积(M2) 费用(元) 新建 整治 面积(M2) 费用(元) 面积(M2) 费用(元) 拆迁安置面积 小码头街 9791 1371万 1610 177万 8042 523万 0.99 厂区 19200 2688万 28800 3618万 - - 1.50 资料来源:《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项目财务可行性报告》, 2001,研究者再整理 综合前述,“厂房一定非拆不可吗?”的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尤其从不同规划分区的投资成本评估比较中更可以看出,由于重点保护的街区(如小码头街)必须维持其低容积之现状,因此拆除周围大面积的厂房并兴建商业用建筑,一方面十分符合退二进三的策略,另方面也提供了投资商作为平衡利润的弹性空间。然而,在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虽然厂区部份所潜在的投资利润是来自其广大的土地面积,但先决条件仍在于西津渡街或小码头街的旅游市场能否如预期发挥聚集经济的效应;因此,在目前保护与开发机制均未竟成熟的阶段,厂区部份的更新规划,其实可说是为未来的西津渡历史街区发展预留了调整与修正的空间。 三、保护规划的内在与外在问题 从前面所概略描述的规划内容来看,可以将整个广义的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拆解成两个大的部分,其一是从整体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计划来谈,因为对镇江市来说,该保护规划只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环,尽管其具有相当的文化遗产保护意义,但仍应放回城市整体发展的脉络中讨论;其二则是历史街区内部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例如人口、资本与土地使用等,其不但关系着未来街区具体的发展方向,更对于其它镇江市的旧街区具有指针性的参考价值。 (一) 街区与城市整体发展之关系(外在) 在镇江近代城市发展中,新旧区发展不均衡与大规模交通建设所带来的冲击,事实上若以西津渡历史街区为例来重新检视其中的问题,更可以理解旧区中所存在的复杂环境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地方政府而言,的确是动辄得咎的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 随着新区建设的快速成长,城市版图也不断地向外扩张,于是交通建设的必需性就如同发展新区的一体两面,“合理”地将原有的城市用拓宽道路的手法碎分成许多区块,例如下图中横断西津“渡”与河岸间关系的长江路,或是将云台山切割离市区的京几路与保盖路等;在这样强势的城市规划蓝图里,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乍看之下似乎只是一个被孤立于超大街廓中,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古迹游乐园。 图 七. 保护规划区周围之道路系统 资料来源:《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2 事实上,若进一步以长江路为例讨论交通规划对保护规划的冲击,其还不只是将规划区隔离成封闭而孤立的区块,更因为其所带来的交通便捷性,使得未来的西津渡街区暴露在大量游客流动出入的庞大压力下。正如镇江市建设局官员所述:“现正建设中的长江路就是为了把这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给串联起来;镇江市领导将其很形象地比喻成珍珠项链,而西津渡街也正处于这珍珠项链之上,甚至西津渡所处的条件还被认为可能更优于其它的焦山或北固山,因为其与三山景区之首的金山景区可能就近形成规模效应。”于是西津渡历史街区就这样被纳入以吸引观光人潮为优先的规划逻辑中,并在成串的“珍珠项链”中闪烁着人工雕琢的光芒。 然而,若在如此的城市规划基础上,由于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车潮藉由长江路东来西往,尤其是联往润扬大桥,整个西津渡历史街区所处的位置更为重要,且几乎是扮演了城市的发展西倾的前锋角色。因此,到底该如何为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定位呢?又到底该如何替年龄结构老化的当地居民着想呢? 在镇江市整体发展规划蓝图中,整个城市北面的沿江带是被规划成一个上百公顷的北湖三山风景区,而环绕此一规划范围的区域,则当然不是朝向观光旅游的各种风景区发展,就是朝着开发面湖豪宅的昂贵房地产发展,于是临江不过一公里不到的西津渡历史街区,从整个城市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来,这其中的商业与房地产价值,则恐怕完全不是单就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本身所能估计的了。因此,就以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个案为例,我们似乎看到的已不是保护与发展间矛盾的问题,而是其被放置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脉络中的结果。结果是什么呢?是一个失去与地方共生关系的历史游乐园,也是一个被物质化对待的文化遗产,更是一个没有办法回头的现代化进程。 (二) 人口、资本与土地使用方式的置换(内在) 在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除了有外在条件上硬件建设与城市整体发展的限制,在规划本身内在的问题中,最复杂的还是如何处理人口、资本与土地使用方式的流动,尤其因为保护规划的过程大体上是由上而下推动,而开发商的资本也是透过地方政府来进行统筹性的分配,因此各方意见的过滤与资源的筛检并不是完全处于自由流通的状态;当然,或许对扮演经营管理角色的建设发展公司来说,成功地完成理想中的保护规划是首要优先的任务,因此对于街区未来人口、资本与土地使用方式的流动,也有其出于实际层面的考虑: 1. 高素质化的人口结构?:根据建设局的官员所述:“随着长江路的建设和西津渡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未来除了原有的一部份经济状况比较差或是年龄结构相对老化的人口外,应该引入高素质、高经济收入的消费性人口,以改善这个地方的人员结构。”虽然其所指之移入新人口主要是针对新开发的住宅区,而非全面性第移入新人口,但对小码头街的原有居民来说,要有意愿留下来继续居住,也必须有在街上开店经商的能力;于是规划中任由居民决定去留的模式,也等同于间接促成街区产生高级化的结果。 2. 多元的合资管道:在资金的部分由于镇江市政府并不可能负担全部的投入,因此根据“中央、省、市政府拨一些,单位拿一些,个人出一些”的原则,便可以根据所属产权来分散沉重的资金压力;例如产权属房管局者由房管局自行出资、产权属特定单位(如医院等)者由该单位支出,但若产权属私人者,则由建设开发公司负责协调房产所有人意见并执行改建,并在改造完成后转由进驻保护区之开发商统一出租与管理。 3. 土地使用的权利移转:如前项所述,开发商所扮演的角色是以投入资金的方式,换取在实质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经营商业活动的权利;因此,在保护规划进行的过程中,也等于将土地使用的权利移转给未来统筹经营事务的单位,以利于街区整体性的管理。 从前面三点讨论可以看出,街区内部的结构转变将朝什么方向转变,实系于保护规划之外的制度设计,但整体来说,正如同当地开发建设公司的一位组长所言:“毕竟做一个集团他目的肯定是要赚钱,他不会帮你做义务修建的。”因此,在人口、资金与土地使用的调配上,既然权力仍掌握在作为地方政府化身的开发建设公司手上,于是提供开发商足够的诱因与利润(尤其是土地使用的经营权)便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了。 (三) 小结:“保护性开发”与“项目化运作” 不论从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外部城市发展关系来看,或是就其内部所存在的一些操作性问题作讨论,所围绕的核心仍旧是在于身兼球员与裁判的镇江市地方政府。因为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当然是在原本的城市规划体制下运作,于是交通建设所造成的冲击、大量建筑容积的植入,或是保护规划的审核,也都是由地方政府所经手;至于保护规划本身的操作过程,更是由地方政府所成立的开发建设公司来亲自推动,于是未来的规划成果当然不可能任凭自由市场机制运作,而其最终的结果也就自然必须由地方政府负上大部分的责任。 反过来说,其实对急于推动发展的镇江市政府而言,以“保护性开发”与“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结合外来资金进行建设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因为毕竟西津渡并不如邻近的苏州园林或是南京的中山陵,本来便具有吸引观光人潮的能力,于是也就必须透过设立开发建设公司的方式,从上到下、无中生有地重新催生一个新的旅游景点。若回顾前述60公顷的规划范围内,其实真正具有保护价值的部分多只是点状或是线状的分布,但之所以能演变成一个庞大面积的街区保护规划,则无非是基于平衡收益与更新旧城的双重理由。 结 语 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活的见证,其基本而持续的生长活动,即保护、更新和再开发三部分是交替进行,不断变化的。西津渡历史街区具有特殊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与镇江历史街区的其它历史遗产共同形成一系列较全面反映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人文景观,在研究长江和京杭运河交通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文物佐证作用。历史保护“不只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真正的保护不是要重现已逝去的旧时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美好环境、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作品图片

  • 厚载历史再续辉煌——“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考察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阐述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现状,结合相关文献材料,以组织“厚载历史再续辉煌”——“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社会实践文化考察小分队探访西津渡历史街区为载体,探讨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同时言简意赅地剖析了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发展、旧城更新计划中的重要性等问题,从而对西津渡历史街区未来保护规划,提供了建设性思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以研究西津渡历史街区为题,不仅是对独特的“渡口文化”及明、清江南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纪念,更是一项面向当代,面向未来的很有意义的工作。2009年6月—8月,我们一行26人组成了“厚载历史再续辉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考察小分队。我们将沿着西津渡、伯先路、京畿路等历史街区,去探寻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城市发展、旧城更新的相关问题。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是依据《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与《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进行的一项专项规划,而其所保护的范围其实也就是《镇江市老城西区控制规划》中所设定的“重点保护区”。若回顾整个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主要是从修复其中的几个省级与市级之文物保护单位开始,此后才逐步将原本被荒废的旧街区转变为镇江市最受人注目的旅游开发潜力点,并进一步推动更为全面性的街区保护规划。

作品摘要

西津渡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约60万平方米。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从具体保护的内容来看,历史文化博览区主要包括:由西津渡口遗址与小码头街所组成的西津渡古街区、沿伯先路与京几路之清末民初建筑群、云台山山麓以及周围有待拆建之大面积老旧住宅区等;但若进一步仔细比较其中的差异性,实际上不同区块之现实条件与保护价值都很不同,尤其是随着地方政府将市场机制带入保护规划后,各区块未来将呈现的面貌,以及整个历史文化博览区所即将产生的转变,都存在许多不定的变量。综合上述,目前镇江市建设局所大力推动的《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其实就是以西津渡古街区为首,一方面透过地方政府所引进之外来资源,另一方面更带动前述各区之更新与发展;因此,虽然该保护规划在名称上已不是以“历史文化博览区”为名,但其实正是其受现实条件修正后所产生的更新版本。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镇江年鉴编辑部.镇江年鉴[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2. [2]镇江市地方志办公室.镇江要览[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3]镇江市城建档案管理处,镇江市城建档案馆.古城掠影-民国时期镇江城市建设[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1. [4]程建,严其林.京口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范然,贾婧.中国古渡博物馆——西津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6]王敏松,庞迅.镇江西津渡古街民居修缮的初探与启示[J].镇江建设科技,2005(1). [7]任道丕.贵州古民居保护策略探析——以郎岱古镇为个案[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5). [8]东南大学建筑系,镇江市建设委员会编制.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保护与整治规划设计,2000. [9]镇江市人民政府.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87. [10]镇江市人民政府.镇江城市总体规划说明(1993-2010),1993. [11]镇江市人民政府.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规划,1998. [12]镇江市人民政府.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 [13]西津渡研究课题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程的探索与创新[J].江苏城市规划,2006. [14]镇江古城考古所.西津渡古街区考古勘探报告.1998.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