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和谐社会视角下精神病人救助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健康,可是现社会精神病患者人数的日益增长和精神病患者逐渐年轻化,使得这前后其中的矛盾也逐渐增大。本文旨在通过求真务实的调查与研究,通过对专家分析、实地访谈、小组讨论的方式研究精神病人的救助需求,把救助内容落实到精神病人的三个救助主体。本课题旨在为有效解决精神病患者及精神病人群救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理论方案。
详细介绍:
长期以来精神病人一直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随着社会压力加剧,各类精神病发病更加频繁并给社会带来诸多民生问题。如何救助精神病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课题立足于长沙市,在总结、反思现有救助形式的基础上,同时借鉴长沙市精神病人救助中成功的因素及其救助中存在的问题,以善治公共治理理论为基础,从精神病人救助需求角度出发探讨救助模式。在分析精神病人的救助需求后,我们通过构建G—S—F复合安置模式,即政府、社会、家庭三个救助主体在精神病人救助过程中发挥每个救助主体的优势,通过各种救助措施满足精神病人的各类救助需求,从而使得精神病人享受到正常人所应有的权利以及拥有更多自身发展的机会与平台。最终使得精神病人不再成为社会的负担,而是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一份子。

作品图片

  • 和谐社会视角下精神病人救助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 和谐社会视角下精神病人救助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 和谐社会视角下精神病人救助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 和谐社会视角下精神病人救助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 和谐社会视角下精神病人救助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精神病人救助问题是医学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课题组通过对长沙市现行精神病人救助模式研究,探索出一个科学系统的救助模式,旨在提供合理理论和技术支持,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基本思路:本作品采用文献研究、理论探讨、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等方法,总结当前长沙市精神病人救助措施,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措施加以改进并推广,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基础,提出可行精神病人G-S-F救助模式,供政府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科学性:本文通过问卷、实地、访谈等调研方法,将从民政局、精神病医院、残联、心翼会所等掌握的资料总结整理,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定性定量科学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作品先进性和独特之处:本课题组总结当前长沙市精神病人救助体系,运用公共治理理论、善治理论和精神病人需求层次研究,满足治疗、监护、社交、教育、社会认可需求,得到精神病人G-S-F综合救助模式,并从经济、社会、技术方面验证可行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组对以政府主导,家庭负责监护的精神病人救助模式展开调研,改进现行模式弊端,得到政府、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多元化救助模式。课题组构建G—S—F复合安置模式是政府、社会、家庭三个救助主体在对精神病人救助过程中各自发挥优势,互补劣势,加入新闻媒体和民间组织的监督,具有中国特色。为有效解决现行模式的弊端提供一种先进理论支持,同时提供一定精神病人救助标准,对不同精神病人救助提供不同救助方法,具有普适性。

作品摘要

长期以来精神病人一直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随着社会压力加剧,各类精神病发病更加频繁并给社会带来诸多民生问题。如何救助精神病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课题立足于长沙市,在总结、反思现有救助形式的基础上,同时借鉴长沙市精神病人救助中成功的因素及其救助中存在的问题,以善治公共治理理论为基础,从精神病人救助需求角度出发探讨救助模式。在分析精神病人的救助需求后,我们通过构建G—S—F复合安置模式,即政府、社会、家庭三个救助主体在精神病人救助过程中发挥每个救助主体的优势,通过各种救助措施满足精神病人的各类救助需求,从而使得精神病人享受到正常人所应有的权利以及拥有更多自身发展的机会与平台。最终使得精神病人不再成为社会的负担,而是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一份子。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一、社会反响: 1. 湖南商学院精神病人课题小组到心翼会所开展调查(中国共青团) 2. 湖南商学院精神病人课题小组到心翼会所开展调查(湖南共青团) 3.商院团委课题小组到访精神病医院调研(湖南商学院团委) 二、阶段性成果: 调查报告《和谐社会视角下精神病人救助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为例》被评为湖南商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宋金萍.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 [2]魏静.不让精神病人流落街头[N]大众卫生报,2010(2). [3]王朝掌,蔡建旺.和谐共生:社会救助的“温州模式”[J]中国民政,2010(52). [4]李晓丽.职工帮扶救助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海龙.中日社会救助制度刍议[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8). [6]宁杰.精神病治疗的法律经济分析[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9. [7]张凌子,杜辉艳.街头流浪人员救助制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12). [8]郭田生,谭李红,付文彬.湖南省精神卫生工作的问题和发展战略思[N]大众卫生报,2009(7). [9]李倩.精神病强制收治与人身自由权[J]法制与社会,2009. [10]王巧玲.社会排斥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具体有: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集体组织、自发和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精神病人救助的情况研究 国外大多数国家对精神病患者的救助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化救助管理与社会保障体系两个方面,针对精神病患者在药物治疗、护理和心理干预进行深入研究,从社会工作者和专业工作者两方面入手,辅以专项立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针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帮助精神病患者建立正确的行为及生活技能,以期更有效地管理日常生活。在社区化救助管理中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有:一是政府逐渐减少对心理服务模式的直接干预,由集中管理变为开放管理,出现了由私人慈善机构与政府规划共存的局面;二是加大社会工作者和专业工作者在精神病患者救助工作当中的力度,并以明确的法律法规确立其在救助过程中的地位;三是以精神康复为重点,注重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 但是由于国外采取的是不断促使精神障碍康复由医院向社区照料方向转变,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并没有提出完善的救助方法,而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并没有提出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办法,因而没有形成完整的救助体系。 (二)国内精神病人救助的情况研究 在国内,学者们对精神病人救助中存在的个别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解救问题的方法。杨勇在《重病精神病人医院救助工作的实践及讨论》一文中,以惠及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区,探索精神病人救助新思路为出发点,希望通过大病救助对象、民政优抚对象政府临时性专项救助政策、残联救助、保险基金支持的有效方式,切实做到可能的资金投入和人民群众需求矛盾、法律政策上的隐忧以及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王桢、曾永康、时堪在《精神病患者的职业康复》一文中从出院精神病患者职业康复方面进行有效研究,并着重阐述较新支持性就业,个体支持性就业,工作社交技能训练和综合性支持性就业等方法。李倩在《精神病强制收治与人身自由权》文中,对精神病强制收治与人身自由权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论证。尤其详细阐述了对精神病强制收治用以维护公民人身权利的得力观点,并希望各界能够尽可能地做到。运用法律加以规定。宁杰在《精神病治疗的法律经济分析年》文中对精神病治疗的法律经济进行分析,从社会中的精神病问题、精神病的治疗史、当前我国精神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精神病治疗问题解决之道探析进行探索,并且提出了有力论证。 由此可见,国内有关专业人士对精神病人群体关注度相对较高,但是他们对精神病人整体救助体系没有进行完整的探讨,只是对其中某一程度精神病人救助进行小规模探讨,个别性过高,在大局上有所欠缺。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