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的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村官任职受重视度、任职适应性、期满创业成功率、带领村民致富的美好愿景与复杂现实之间的不平衡等方面。经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村官”的一些现状问题,并做了相应的分析,并相应的对政府政策支持、学校专业培养、村官本身修养等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详细介绍:
大学生“村官”,是指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选拔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职务的大学生,通常要求为本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我国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有新农村建设、解决就业问题等多方面考虑的,从全国来看,广义上的大学生“村官”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探索阶段,二是全面试验阶段,三是正式确立阶段。但是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村官任职受重视度、任职适应性、期满创业成功率、带领村民致富的美好愿景与复杂现实之间的不平衡等方面。我们的研究目的是针对大学生“村官”当前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我们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电话访谈法,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大学生“村官”的一些现状问题,并做了相应的分析,并相应的对政府政策支持、学校专业培养、村官本身修养等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找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二是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三是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的写作思路是: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大学生“村官”设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针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写作所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检索研究法与问卷调查研究法、电话访谈法。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及查阅各种有关书籍与文章,对文章的写作起了一定的铺垫和借鉴作用。通过对河北省各市大学生“村官”作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村官”的一些问题通过电子问卷方式展开调查分析,找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了解我省大学生“村官”形势与问题具有一定的帮助。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地方政府、组织部门以及培训学校等都应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培养、考核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培养一支服务基层的人才队伍,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成才双赢的良好局面。

作品摘要

大学生“村官”,是指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选拔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职务的大学生,通常要求为本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我国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有新农村建设、解决就业问题等多方面考虑的,从全国来看,广义上的大学生“村官”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探索阶段,二是全面试验阶段,三是正式确立阶段。但是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村官任职受重视度、任职适应性、期满创业成功率、带领村民致富的美好愿景与复杂现实之间的不平衡等方面。我们的研究目的是针对大学生“村官”当前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我们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电话访谈法,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大学生“村官”的一些现状问题,并做了相应的分析,并相应的对政府政策支持、学校专业培养、村官本身修养等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翟纯纯,张建国.新形势下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 江苏:中国经贸导刊,2010.8:29 [2]蒋秋艳.“大学生“村官””实施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江苏:现代商贸工业,刊,2010.8:29 [3]蒋秋艳.“大学生“村官””实施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江苏:现代商贸工业,2010.9:139-140 [4]贾波.『大学生“村官”』问题研究[C].专家论坛:决策管理,2010-10:30 [5]秦国伟,卫夏青,叶资英,魏岩岩.从制度视角看大学生“村官”现象[J].合作经济与科技:公共/教育,2010.7,396:110-111 [6]孙伟.大学生“村官”的适应性问题[A].上海:中国学术期刊:7-12 [7]沈雪峰.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难点与对策[J].上海:上海当时与党建:2009.3:24-25 [8]姚子凤.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及化解对策[J].管理研究:职业时空,2010.3,:28-29 [9] 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10] 林洁.建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J].理论探索,2009(2)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个别交谈 图片、照片 统计报表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国内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分为三类:一、针对某一地区的现状或个案的讨论;二、理论分析;三、办校培养。 一、某一地区的现状分析主要有:栗振宇等人(2007)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对28名大学生“村官”针对角色定位问题的探讨;刘云等人(2008)针对鹤壁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现状开展分析;李包庚等人(2007)以慈溪市为例的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讨论;胡建兵等人(2002)对江苏海安地区大学生“村官”离任分析;王寅(2007)通过对大邑县88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分析现状;殷殷(2008)对苏北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探讨该政策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作用;袁君宝(2008)对武汉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与优化分析;典型个案分析:梁毅(2008)对峪口镇兴隆庄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赵罗进行访问。陈统奎(2008)对戈新化等五名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以上调查报告的调查范围集中于某一部分地区或个别较为典型的大学生“村官”,存在调查数量少、代表性不够高等缺憾。 二、理论分析。王壮、高扬(2008)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角度分析现状,认为要当好做好“村官”需要大学生在思想层面上有三点准备:(1)大学生“村官”,必须要育强烈的带领村民致富的使命感、责任感。(2)大学生“村官”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3)大学生“村官”必须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办校培养。李诚、谭静、施心耕为主的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村官”应实行定向培养,即订单培养模式: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设计相应课程。吴亚军(2008)认为可将大学生“村官”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促进大学生“村官”留任。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