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高职班级文化管理创新探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文试着阐述将文化管理理念引入高职班级的管理当中,而CIS理论为这一思路提供了一条途径。理论方面:在明确了文化管理和CIS概念的基础上,首先提出CIS的文化管理功能这一概念,进而通过对高职班级进行文化管理的思考,提出高职班级需要文化管理,从而提出高职班级文化管理的模式及实现途径。
详细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班级的凝聚力在逐步下降,不少学生对班级学风、人际关系感到失望,班级的基本功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在高职院校中,学风、校风有待提高,传统的班级模式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众所周知,班级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班级建设是一个从形成、发展到成熟逐步改进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班级建设是每一位班级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作者在肯德基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时对CIS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印象颇深。在班委工作实践中,努力尝试将成功的管理理论应用于班级建设管理实践当中。 本文试着阐述将文化管理理念引入高职班级的管理当中,而CIS理论为这一思路提供了一条途径。理论方面:在明确了文化管理和CIS概念的基础上,首先提出CIS的文化管理功能这一概念,进而通过对高职班级进行文化管理的思考,提出高职班级需要文化管理,从而提出高职班级文化管理的模式及实现途径。实践方面:以09营销2班的班级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运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进行班级文化管理的过程及方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在新形势下创新高职班级管理特色、提高高职班级管理水平、践行高职班级管理实践、丰富高职班级管理理论。 思路:将文化管理理念引入高职班级的管理当中。理论方面:在明确了文化管理和CIS概念的基础上,首先提出CIS的文化管理功能这一概念,进而通过对高职班级进行文化管理的思考,提出高职班级需要文化管理,从而提出高职班级文化管理的模式及实现途径。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宏观上将企业管理和高职班级管理进行对照,微观上将CIS引入班级管理之中,创新班级文化管理途径。既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又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试图提出一套基础性、实用性较强的高职班级文化管理理论框架,创新、丰富高职理论。为高职班级管理理论的进一步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试图推动高职班级文化管理实践操作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指导高职班级管理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

作品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工作计划的实施,管理活动的开展,乃至教育方针的贯彻,都要依靠班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班级管理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班级的凝聚力在逐步下降,不少学生对班级学风、人际关系感到失望,班级的基本功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在高职院校中,学风、校风有待提高,传统的班级模式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众所周知,班级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班级建设是一个从形成、发展到成熟逐步改进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班级建设是每一位班级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文试着阐述将文化管理理念引入高职班级的管理当中,而CIS理论为这一思路提供了一条途径。理论方面:在明确了文化管理和CIS概念的基础上,首先提出CIS的文化管理功能这一概念,进而通过对高职班级进行文化管理的思考,提出高职班级需要文化管理,从而提出高职班级文化管理的模式及实现途径。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6 罗登远.浅谈学校的文化管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9):4 罗争玉.企业的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19-20 徐耀强.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与优化路径[J].北京:中国电力企业管理,1999:14 赵光华.试析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文化管理模式[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8):4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 国外的有关研究 在教育界,受企业成功进行文化管理的启示,关于学校文化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关注。20世纪80年代,在对学校有效性的研究中,浓厚的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罗森霍兹认为:以开放与合作为规范的学校文化,促进了学校改进。富兰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他在认真研究了失败的教育改革基础上,提出“没有找准准确的事情——课程和教学的文化核心”是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 国外学者研究类似于班级文化管理的成果较多。如美国学者杰克逊在《班级生活》(1968)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阐述了班级文化对班级发展的影响。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在1993年出版的《班级社会学》中针对班级文化对学生生活和行为的影响做了系统的论证。然而到目前为止在CIS理论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课题领域还存在一定的空白。 2. 我国的有关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班级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吴立德先生在《班级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把班级社会文化模式分析上升到社会学理论高度,粗略的分析了班级文化模式的结构和构成要素,并就怎样建设班级文化进行了探索性的阐述。 1999年,俞国良先生在《学校文化新论》中指出班级文化的基本要素有:班级成员集体的心理气氛、班级组织与人际交流、良好的班风、班级集体价值取向、正确的班级集体舆论等。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应遵循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白铭欣的《班级管理学》(2000)和唐讯的著作《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2000)对班级文化的意义及其建设也有所体现。白铭欣把班级文化建设视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钟启泉在《班级管理论》(2001)一书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班级文化形成的动因、可能性、必要性等作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探讨。 当前我国对CIS理论在教育系统应用,实施文化管理的研究多见于较为宏观的学校层面,而其在微观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却相对较少。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