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不对称信息下互助式担保的优势分析与模式设计——基于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在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融资困难一直以来都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模型的构建分析认为,互助担保模式能够利用集群企业间的信息充分性,通过制度性手段有效抑制企业的逆向选择。根据模型结论与国外经验,本文结合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实际特点,对集群互助担保基金及互助担保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计与探究,并进行了实地调研的检验,为我国互助担保的开展及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融资困难一直以来都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我们的研究意在通过建立科学可行的互助担保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从而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回顾国内外已有的关于不同担保模式特点、担保与逆向选择关系及担保与利率关系等方面的文献,对担保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分析。其次,在前人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我们将互助式担保的具体要素纳入理论模型的考虑范围;通过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我们认为,不同于商业性担保中的反担保措施,互助担保模式能够利用集群企业间的信息充分性,通过制度性手段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与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并形成由初缴会费及违约成本构成的违约约束,从而有效抑制企业的逆向选择。最后,根据模型分析的结论与国外互助担保模式的成功经验,我们结合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实际特点,对集群互助担保基金及互助担保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计,并对所设计的互助担保模式的关键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结合实地调研收获,为我国互助式担保的开展及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作品图片

  • 不对称信息下互助式担保的优势分析与模式设计——基于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
  • 不对称信息下互助式担保的优势分析与模式设计——基于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
  • 不对称信息下互助式担保的优势分析与模式设计——基于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
  • 不对称信息下互助式担保的优势分析与模式设计——基于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我们的研究意在探究互助式担保模式抑制中小企业逆向选择的原因与优势,通过模型分析的结果与国外先进经验的结合运用,构建科学可行的分级互助担保模式,并对其中的关键控制因素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研究过程中我们遵循了学术科研的一般步骤,具体包括:研究设计、背景了解、文献回顾、理论模型的设计与推导、担保模式的设计与探究等。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我们创新性地将互助担保模式的要素纳入理论模型之中,对已有模型进行了拓展,论证了该模式对于抑制企业逆向选择的优势; 2.我们结合模型结论与国外互助担保的成功经验,设计了具有独创性的三级互助担保体系,较为充分地考虑了各参与主体的角色与作用; 3.我们对所设计的互助担保模式中一些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特点,为我国互助担保的开展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所设计的互助担保模式符合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中“加快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的要求,并且充分考虑了互助担保模式降低企业逆向选择的制度性因素,从而使该模式在降低融资成本与违约风险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此外,我们充分讨论了协作银行选择、运作管理制度构建、违约惩罚机制设计、会员吸收与退出机制、担保放大倍数及担保再担保比例等互助模式的关键控制因素,对于该模式的实际应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小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等地区,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但在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无法提供足额反担保品等原因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极为困难,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以及现阶段银根紧缩的状况下,融资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面对这一困局,互助式担保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理论模型的构建,揭示了互助式担保在治理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具有的优势,本文分析认为,互助担保模式能够利用集群企业间的信息充分性,通过制度性手段降低利率与担保费率,并形成由初缴会费及违约成本构成的违约约束,从而有效抑制企业的逆向选择。进一步地,根据模型结论与国外经验,本文结合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实际特点,对集群互助担保基金及互助担保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究,设计出了三层的互助担保模式,并对其关键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本次科研项目通过实地调研,检验了我们设计的模式具有的现实可行性,并针对当下运行的互助担保模式存在的缺点提出了相关建议,为我国互助担保的开展及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出理论上的贡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3月获浙江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一等奖 2011年5月获浙江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一等奖 2011年5月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经济类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Berger A.N. and Udell G.F., 2002,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 The Economic Journal, 112, 32-53 [2] Stiglitz J.E. and Weiss A., 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 393-410 [3] 叶湘榕,我国互助担保基金发展的博弈分析[J],经济论坛,2004/05 [4] 付俊文、李琪,信用担保与逆向选择: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8 [5] 巴劲松,从“浙江模式”的经验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式的建立[J],上海金融,2007/08 [6] 杨胜刚、胡海波,不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6/01 [7] 梅强、秦默、顾振伟,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逆向选择[J],软科学,2008/07 [8] 陈琼娣,意大利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模式的经验及借鉴[J],南方金融,2008/12 [9] 张宇涵,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模式设计及其博弈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9/04

调查方式

走访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互助式担保、商业性担保与政策性担保组成了我国担保的三大模式。其中,政策性担保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各级政府的政策目标,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性担保没有政府背景、没有特定的对象、为客户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收取担保费,以盈利为目标。互助式担保机构多由企业以会员制形式组建,通过会员缴纳风险贷款保证金,进行会员之间的互助担保,且以“向会员提供信用、分担风险”为主要目的。三类担保模式各有其优势与缺陷。 曹凤岐(2001)指出在我国担保业发展的初期应以政策性担保为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行业管理的混乱。巴劲松(2007)基于担保具有“公共产品”的视角认为,私人部门不愿介入这样的低收益、高风险行业,而政府承担这样的角色有利于其正外部性的实现。但在我国,政策性担保由于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寻租和腐败,资金利用率低。 商业性担保可以减轻财政负担,淡化政府的非市场行为,化解非对称信息下的逆向选择风险。巴劲松(2007)指出商业性担保机构承担了金融体系中中介机构的筛选功能、监督功能、流通功能,成为了金融创新的参与者和主导者。然而,商业性担保面临低收益高风险、资金补偿渠道不畅、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叶湘榕,2004),不少融资性担保公司面对担保放大倍数的限制,不惜违规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以谋求更高的利润空间。 互助式担保将信息不对称内部化,企业间较好地进行相互监督,担保和企业实体合而为一,可以防范和降低道德风险,并降低交易成本。彭江波(2008)指出,低层级企业间往往存在广泛的合作基础,更适合建立互助式担保,且在低层级企业中,互助担保机构的绩效理论上优于商业性专门担保机构。巴劲松(2007)进一步提出,对于处于同一产业集群或是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互助式担保能够很好地起到补充商业性担保的作用。但互助式担保的有效开展需要有较强的产业集群基础、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及初期良好的政府引导。 国外学者多侧重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担保理论的结合研究,以及贷款利率与担保关系的研究(担保与利率之间呈反向关系)。国内,付俊文、李琪(2004),杨胜刚、胡海波(2005)以及梅强等(2008)利用不同的数理模型分析了商业性担保中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担保比例对逆向选择的影响以及再担保比例、贷款利率、国家补偿比率对于再担保机构收益的影响等问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