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对校园“冷暴力”的热思考
小类:
法律
简介:
目前校园冷暴力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已不容忽视。但迄今为止校园冷暴力还未得到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我国法律在规制冷暴力行为上还是显得十分苍白和无力。笔者通过对校园冷暴力现状的调查,在剖析其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校园冷暴力”的法律对策,个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管齐下,从根本上杜绝校园冷暴力的发生。
详细介绍:
校园冷暴力是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人们往往对“硬暴力”即校园中发生的恶性的肢体冲突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对暴力行为隐蔽化的“冷暴力”却缺乏最基本的认识。然而,校园冷暴力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估量的,此种不利影响对被施暴者来说很可能终其一生。 冷暴力不同于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肢体强暴行为, 当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约束这种行为。当受到冷暴力侵害的时候,取证难,界定难,定性更难,遭遇校园“冷暴力”的学生大多数处于无人可诉、无处可断、无法可依的局面。这就迫切需要专门立法对于校园冷暴力的进行规制。虽然我国各部门法都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尊严等人身权利进行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规定应当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允许“冷暴力”行为的存在,但法律在规制冷暴力行为上还是显得十分苍白和无力。笔者通过对“校园冷暴力”现状的调查,在剖析其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校园冷暴力”的法律对策,从根本上杜绝校园冷暴力的发生。 此外,笔者主张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多管齐下,监督和防治校园冷暴力。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近年来校园冷暴力事件愈演愈烈,严重危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校园冷暴力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作品旨在唤起全社会对于校园安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增强青少年维护自我权益的意识,促使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担负起防治校园冷暴力的责任。通过对校园冷暴力立法现状的研究,借鉴国外法律在防治校园冷暴力方面的有益之处,探究解决校园冷暴力的有效途径,提出立法完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摒弃传统上对校园冷暴力狭义的理解,将冷暴力主体扩展到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家长之间,从广义角度进行界定。 2.研究我国法律在规制校园冷暴力方面的漏洞及不足。借鉴国外相关法律的有益之处,综合各方因素对我国法律提出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3.针对校园冷暴力施暴主体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界限进行新的研究与划分。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基于调查结果及结论,从多角度、多方位对校园冷暴力发生的原因及危害作了深刻剖析,从而探究防治校园冷暴力的有效措施。 笔者指出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漏洞与不足,主张制定出一系列校园冷暴力防治的专项法律法规,如《校园安全法》《校园暴力防范与处理条例》等,并希望通过此作品促使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等法律的完善,依法治理校园冷暴力。

作品摘要

目前校园冷暴力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已不容忽视。但迄今为止校园冷暴力还未得到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我国在此方面也存在着立法上的缺陷和空白。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采访等方式对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大学生校园“冷暴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剖析其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通过对校园冷暴力立法现状的研究,借鉴国外法律在防治校园冷暴力方面的有益之处,探究解决校园冷暴力的有效途径,提出立法完善建议,以从源头上预防校园冷暴力的发生。  作品研究的课题贴近学生主体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园冷暴力虽然只发生在校园中,但其危害却不容小觑。若不及时预防和制止,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最终将动摇我们整个国家的根基。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校园冷暴力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都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多管齐下,同时最重要的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来防治校园冷暴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 [2]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3]钱永祥,荣德昱,常银芳.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构想.青少年研究,2006.[4]张建飞.对构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体制的几点思考.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5]梅志罡,汤志超.中学校园暴力:社会视角的透析.青年探索,2007. [6]郑红丽,罗大华.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舒洪水.现代犯罪生理学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防控.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 [8]周荣华.犯罪低龄化视角的刑罚.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研究领域来说,校园冷暴力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校园“冷暴力”的现状与类型、诱发校园冷暴力的原因以及学校教育管理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较多, 而从法学角度对校园冷暴力进行分析探讨则明显不足。 从研究范围来说,当前国内对于校园冷暴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嘲讽、漠视等非体罚的方式惩罚学生,伤害学生心灵的行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冷暴力。而国外学者更侧重从人的心理去研究校园冷暴力。裴斯泰洛的“教育爱”思想是他们解决校园冷暴力的主导思想,他们主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给予自觉、持久、公平、真诚和无私的爱,并且具体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去,用爱、人性让校园冷暴力等一切不正常的校园现象远离校园。 从研究方式来说,对校园冷暴力的研究大部分都只停留在理论的推测上,而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的实证性研究比较少。 从防治措施来说,国内学者通常从学校入手,探究我国的一些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希望通过教育改革,革除我国教育制度的一些弊端,并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规范教师言行。而国外学者对于校园冷暴力的防治能够提出较为完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如在学校中采取三维立体网状的三级防御措施。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