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山东省新建本科院校传统师范类专业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小类:
社会
简介:
设计方案围绕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传统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一目标,根据山东省德州学院、枣庄学院、济宁学院三所前身为师范专科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问卷,运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解到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和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通过充分的调查分析,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支撑,为提高其就业率提供有效的借鉴。
详细介绍:
近年来,随着国家师范生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师范类专业就业市场本身的资源配置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的市场定位平衡不断被打破,不同级别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定位界限日渐模糊。市场化的就业,一方面给师范类毕业生带来职业选择上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从2003年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面向社会吸纳师资;同时,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使得师资来源多元化。普教系统这一原本是师范生的优势就业区的领域也不断地受到就业市场容量的挑战。尤其是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期后,对于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前身为师范专科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传统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工作方面还亟待加强。 围绕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传统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一目标,我们课题小组设计了针对山东省三所前身为师范专科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德州学院 、枣庄学院、济宁学院的调查问卷,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小组成员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检验,从而得出一系列以往研究中较少或未曾设计的创新型成果。例如,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方向变化的状况,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困境,用人单位对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不足等。同时,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依据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建立分流培养的教育课程平台,依据师范类毕业生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开放式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全体小组成员一年多的辛勤努力,我们对新建本科院校传统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对用人单位对此类大学生能力的需求有了更深的把握,我们期望通过这样采样性的了解,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为其提高就业率提供有效的借鉴,从而更加有力地促进类似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通过数据调研,为新建本科院校中传统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转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基本思路:通过对山东省三所前身为师专的新建本科院校传统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和部分用人单位对此类大学毕业生的评价进行数据对比,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转变提供新的思路。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在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中,“师范生不再受宠”已不再是一个新问题。近年来,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与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市场定位逐渐重合,使此类专业的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这是师范类毕业生在普教系统就业面临的大形势。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研究的角度从新建本科院校应如何从自身培养模式切入并提出对策,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类毕业生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新的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本次研究对前身为师专的新建本科院校中传统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转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本方法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现实的帮助。

作品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师范生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师范类专业就业市场本身的资源配置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的市场定位平衡被不断打破,不同级别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定位界限日渐模糊。市场化的就业,一方面给师范类毕业生带来职业选择上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期后,对于前身为师范专科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传统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工作方面还亟待加强。 围绕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传统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一目标,我们课题小组设计了针对山东省三所前身为师范专科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问卷,运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检验,得出一系列以往研究中较少或未曾设计的创新型成果。例如,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方向变化状况;针对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困境,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不足;用人单位对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等。同时,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期望通过这样采样性的了解,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支撑,为其提高就业率提供有效的借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落红”如何再“飘红”高校师范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甘丽萍 、石汝杰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6年06期) 【2】《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边宏广、安静 、王庆波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08期) 【3】《关于新升本科院校转型的若干思考》(傅大友,《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年06期) 【4】《论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银建军 、任初明 ,《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论制约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几个因素》(刘世斌 、米建军 、张秋波,《(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师范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及对策》(李晓娟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师范生就业问题探析》( 杨志秋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之路探索》(杨涛、王兴林 、童文胜,《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9】《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艾述华,《三明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地方师范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曹杰旺,《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03期)

调查方式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走访和现场采访为辅。数据来源还包括校友录提供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问卷调查采用了实际问卷发放及网络问卷数据采样的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 、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就我国目前的研究来看,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部署师范类院校和地方性本科师范院校,对于前身是师专的新建本科院校,如山东省德州学院、济宁学院、枣庄学院等此类院校中保留的传统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研究成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 二 、在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上,国内多数研究是从“如何使师范生成为更优秀的教师”这样一个角度进行,如《三明学院报》艾述华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中提到,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培养存在“学术性”尚未提升、“师范性”渐行丧失、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并提出应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职前培养与职后反思的结合、建立吸引优质生源政策机制等对策。但是,近些年来,面对教育师资需求紧缩的严峻形势——行业需求的饱和师范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问题,具有针对性的应对该问题的研究却是涉及甚少。 三 、对于师范生就业的问题上,以往的研究点主要集中这样的几个方面:大学生个体应当确定自身目发展方向和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政府应加强对高校的宏观指导、高校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方面宏观结合的研究,研究成果趋于理论化,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有效策略。此类研究主要有:《河池学院学报》银建军、任初明的《论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三明学院报》艾述华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育的问题与对策》,重庆三峡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所甘丽萍和石汝杰的《“落红”如何再“飘红”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李晓娟的《师范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及对策》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